大国工匠观后感600字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1
大国工匠,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大国工匠中各个岗位上的高级技工,生产着各种各样的高标准产品,像飞机,轮船,火箭,高铁等……如果有一点偏差,飞机就会坠落,高铁也会脱轨,轮船也有可能会沉没。这样就会有上百个,乃至上千个人生命消失。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要求百分百保质保量的完成他们的工作。中国的经济工业水平快速的提升,现在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们日以继夜的努力,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做什么事情,干什么工作,只有把这一行做精了,做好了,才成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而这些工匠们,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让我们得到现在稳定的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每一份惊艳都不是横空出世,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和泪水。想要成功就不能懒惰,也不一味的相信运气,我们应该自我努力自我实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高凤林,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75”公关项目,东北哈气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难关,高凤林凭借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的推敲摸索让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文案网发布 wenAnDaQuAn.Com
在新社会中,高手如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不能安于现状,直接躺平。我们应该与这样的人作为榜样,作为在这社会中前行的目标。激情不减,岁月长流。只要我们不停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会成长成像他们那样的人,为我们的国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2
“大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央视播出的宣传片《大国工匠》,用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一群杰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了劳动者之歌。他们是国宝级的顶尖技工,他们是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用无可挑剔的技能书写者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用自己的双手为时代为社会奉献着人生。那高超的技艺让人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赞扬。
在中国航天,53岁的高凤林被称为火箭的“心脏”。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有了“火箭的心脏”的付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到达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务必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实现目标的历程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不要因为挫折而畏缩不前,不要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有越挫越勇的气魄;成功最终会属于你的,每一天要对自己说:“我必须能成功,我必须按照目标的规划行动,坚持直到胜利的那一天。“既然选取了、认准了是正确的,就要一向走下去。”
观片落入尾声,然而,我们的努力才刚刚开始,围着我们的梦想奋斗吧!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3
数年前,僧人在石墙上刻画着世间万物,记录自己的修为。千年后,文物守护者燃烧自己,照亮这片黑暗的山洞。他们彼此守候,借血为墨,用一颗匠心呵护国家的绿水青山,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他们是匠人,同时也是犟人,他们是国家武器的修炼者,每一次的打造,都是强大的内心支撑着他们,把每一次当成第一次!在看影片过程中,我关注到他们手上厚厚的茧子,这是阅历最细小的体现。
“一生只为一事来,一心静待一花开”。彭祥华为了精准爆破隧道,要求自己分装炸药量,凭借他经过多年的经验,能够把装填药量的误差大大减小,当爆破后,山洞内涌出大量流水时,彭祥华决定孤身一人装炸药插雷管,随着一声巨响,他排除一切危险后,闪闪白光映入工人们的眼帘,表示爆破成功!我心想,这就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匠人啊!许立平一直为导弹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子”,稍有不慎,产生静电,就可能引起爆炸,因为有了前人的离去,他自己设计研发整形刀具,调整安全措施,几十年来,他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雕刻火药,是当之无愧的“牛匠”。
“工匠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但是一种敬业爱国的崇高品质。他在每一位大国工匠身上得到完美诠释。他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喧嚣的繁华里坚持,在无人问津的处境中坚忍,在鼓掌声中回望初心!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岗位,默默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他们专注于做一件事,用一生去奋斗。看了《大国工匠》,我明白:从小事做起,量变引起质变,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平凡与伟大从来没有万里之遥!
大国工匠观后感 篇4
看了《大国工匠》纪录片,不禁赞叹我国工匠是那么的身手不凡。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与钻研,凭着专注与坚守,编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
周锦唐罗,何人能够复织?——王亚蓉可以。
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纺织考古专家。在她手上得以留存至今的千古纺织物数不胜数。其中,2007年在江西靖安县的东周墓葬织品提取,是王亚蓉四十几年遇到最艰难的挑战。
当时,纺织物已和泥沙混为一体,一触即碎,入水即溶。加上环境技术有限,取出后必须马上保湿。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需要徒手在刺骨的水中清洗。每次换水前都是数百次的拍打,就这样她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几十次的换水,终于将泥沙激荡出来,织物在现场得以加护。
九年对于沉睡了20多个世纪的东周丝织品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王亚蓉却已经从当年的花甲初度到如今的年逾古稀,但她的手依旧沉稳,她的眼依旧精确,她的心依旧澎湃!她能够用细小的镊子夹出一粒粒细如针尖到沙粒,哪怕他们已经隐身2000多年;她手中的羊毫笔如清风般拂过“泥坨”表面,一点点扫落粘脱泥土,目标物却不会受一点擦伤,这份功夫全在力度的拿捏。
观看时我的心止不住的跳动,他们的眼里有说不清的坚毅与不拔,一切都归于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他们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那些精美的艺术品。他们将老祖宗的东西传承!
伟大的工匠们有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
以匠人之心,铸造大国重器。学习工匠精神,让新时代的我们匠心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