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郭富山》观后感800字
《郭富山》观后感 篇1
为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情操,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近日,甘肃二建组织广大职工干部观看《郭富山》影片。该片以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优秀共产党员郭富山同志积极响应“绿化祖国”“消灭荒山荒地”的号召新时代愚公移山的精神,1964年春天,上沟社党委决定把“啥也不得活”的红嘴山交给大字不识的郭富山,因为他是全村公认的“最肯下苦”的人。从此,郭富山开启了长达23年的劈山改地、植树造林之路,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把荒山变成了绿山,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绿化事业。
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耕耘着红嘴山的沟沟洼洼,吃住在山上,用最简单的铁锨、撅头、扁担等工具,开荒山、造梯田、植树造林。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夫妻俩从结婚到他病逝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按照农村的传统,郭富山的大哥将一个儿子过继给了他,不幸的是侄子在1970年生病去世。郭富山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劝儿媳改嫁,不到5岁的孙女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寄托。尽管他家庭充满了苦涩,但在上房社乡亲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的人。为了改善山体土壤,他进行了土质交换,并用铁锨深翻后让土壤在太阳下暴晒,这样使土质松软;为了让树苗不再枯死,他每天天不亮就步行于5里路外的红嘴山咸水沟,挑水浇灌树苗;为了载活更多的树他总是未雨绸缪,在山上挖坑积水,不管严寒酷暑,红嘴山的山头上总离不开他的身影。他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十年九旱”的红嘴山上先后修筑返坡125亩,载育树苗3。8万多株,使原本荒秃秃的红嘴山变成了“花果山”,领导和群众的口碑,再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艰苦奋斗、忠诚担当、一心为民。来源 WENANdAqUAn.com
通过观看影片,使我再次认识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己今后将在工作中成为一个敢于担当责任,不怕困难,付出辛劳,勇挑重担的人。
《郭富山》观后感 篇2
昨天下午,我随同事去观看了电影《郭富山》。电影中的郭富山克服一切困难、坚守种树数十年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热爱、拼劲、百折不挠、坚韧、勇于创新……
红嘴山是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郭富山是这个小山村里的护林员,彼时党和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但是红嘴山是个非常贫瘠的黄土高坡地,而且十年九旱,没有人在那里种活过树。
村里有个张老伯经常坐在家门口望着对面的红嘴山,他告诉郭富山这山也能种出苹果来。郭富山因此受到启发,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这个梦想。
红嘴山上的土地贫瘠,他就把地表皮的土铲下来,挖个坑,把树种在表皮土里。土质不藏水,他就把整片山挖成了反坡地。他用双手一寸一寸地擂地梗,擂得双手出血,长满了老茧。有人说郭富山为了种树人都疯了。但就因为是他的“疯”,所有人没种活的树,他种活了。
那里水源严重缺乏,连人畜喝水都成问题,郭富山却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浇树,他的树苗居然一株也没有“渴死”。那是非常陡峭的山坡路,人空手爬坡都有困难,他却挑着一担满满的水,晃晃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23年,黄沙满天,光秃秃的红嘴山变成了绿油油的山坡地。
郭富山把所有的时间和生命都倾注到那些树苗上。他的儿子因为常年劳累而生病,郭富山因为种树没有时间带他及时去看病,导致他的儿子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最是伤人心。郭富山把痛苦埋在心头,化成更强大的力量,继续种他的树,浇他的树。
郭富山历经23载岁月,“修筑反坡梯田3。5万米753条125亩,移动土方4。2万多立方米,栽植各种树木3。8万多株……”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凭着一己之力,用汗水染绿了红嘴山,创造出了干山枯岭植树造林的奇迹,树起了绿色丰碑。这是别人给郭富山一生的总结。
一个平凡的人一生只干一件事,坚持几十年,平凡的人就变成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就变成了不平凡的事。
《郭富山》观后感 篇3
郭富山,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全国绽放,不仅仅因为他是一部电影在全国播映,还有他植树造林坚韧不拔、勇敢向前的精神在红嘴山扎根、结果、开花。他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凭着一己之力,用汗水染绿了红嘴山,创造出了干山枯岭植树造林的奇迹,树起了绿色丰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许在那个时代这句金句就已经扎根在黄土高原了。
1964年,时年四十九岁的郭富山来到红嘴山,他用生命点燃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郭富山孤独地守在红嘴山上,没有亲人陪伴,他住在自己用手搭建的矮小土房子里,整天早出晚归,累了就躺在土炕上休息,饿了就吃孙女用瓦罐提来的饭食,雨雪天就吃炒面。他每天天没亮就步行5里路去红嘴山附近深达100米的咸水沟挑水,每年下雨他会挖坑积水,下雪他会用背篓背雪。红嘴山上处处留下了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耕耘着红嘴山的沟沟洼洼。
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上,历经23载岁月,郭富山修筑反坡梯田3。5万米753条125亩,移动土方4。2万多立方米,栽植各种树木3。8万多株,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用坏了17把铁锹,20多个扁担和水桶,打破了“红嘴山上种不活树”的神话。郭富山用他勤劳的双手筑夯出了一块块返坡梯田,用他有力的肩膀挑出了一片片绿林,用他那坚韧的步伐踏出了一道道生态之路。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如今我们站在红嘴山上远眺,他当年种植的枣树、杏树、梨树等经济林种和榆、槐、松柏等生态树种巍然耸立在山上。它们都无声地诉说着郭富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1991年7月15日,郭富山塑像在会宁县东山落成,开创了在全国给普通农民塑像的先例。这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郭富山愚公精神的最大肯定。
学习和弘扬郭富山精神,是为了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也是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濉溪县医院一名临床药师,如何将药品安全用到患者身上落到实处,充分弘扬郭富山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安全合理用药保驾护航。
《郭富山》观后感 篇4
愚公的初心是移走大山,靠着他的坚持,最终实现了梦想。而红嘴山上当代的愚公郭富山,是因为那一个红彤彤的苹果,点燃了他的初心,那就是在这片黄土山地上种出漫山遍野的树,吃上属于这片黄土坡的苹果。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他坚持了23年。最终,漫山的绿树,喜人的果子,是给这片初心最好的慰藉,更是给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最美好的明天。郭富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用坚守与执着诠释了初心的意义。
1964年,时年49岁的郭富山为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来到红嘴山上,开始了他漫长的造林历程。红嘴山百米之深都没有地下水,恶劣的生态环境草都难长,树又如何成活。林业技术员李明义摇着头用科学知识告诉他,这里种不成树。可是,即便是这样,郭富山还是执着地说:“哪儿的黄土不养人呢?我就不信这红嘴山种不出来树。”这个执拗的农民认准了那份初心,拿出了他的拼劲儿,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继续坚守着他种树的梦想。他用拳头一下下砸着地埂子,用肩膀一担担挑着水,用实际行动一点点去改变这片黄土地。唯一的儿子去世了,他没有停止。1971年的大旱灾,人畜饮水都困难,他宁愿自己渴着、饿着,也没停下种树的脚步。别人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他依然守着那片树。人定胜天,就是他的信仰。靠着这种愚公精神,在甘肃那片干旱的地方,终于实现了绿化荒山的愿望。
郭富山的执着深深打动着我,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名观众。我的脑海里闪现着一些黑白照,那是我们落陵建矿初期的照片,曾经破旧的“落陵洼”怎么也和如今的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联系不到一起。我们的父辈,也是靠着这样的执着和坚韧一铲一铲挖出了落陵煤矿,一步一步建成了今天辉煌的济宁能源。
时代不同了,可是初心不能变,环境变好了,可是使命依然在。郭富山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片树林,更是那种不忘初心、坚守使命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将积极弘扬这种精神,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不忘初心,勇挑重担,以郭富山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砥砺前行,去践行新时代的使命,开创济宁能源更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