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读后感600字
沙乡年鉴读后感 篇1
有一幅画,极易被人遗忘,除了从这幅画上经过的鹿,几乎没有人见过它,我还来不及携同我的朋友们去观赏这一大作,就已经没去了,所以它只存在我的心灵中……
这,便是有着诗意的,心灵。
有一本书,颂着积雪融化、大雁归来热情洋溢的初春欢歌;挑拨着微动涟漪的小溪,扇动着夏季的清凉;在暗金色,鲜红色交织的世界,在雾蒙蒙的森林深处,讲述着深秋的故事;挺立着的松,与山雀同吹风,勾勒着冬的缩影。
这,便是有着诗意的,沙乡。
一个隐秘的角落,与梭罗静谧的瓦尔登湖一样,“在简单中感受时间的静止,在寂寞里做着自己的圣贤。”沙乡的一年,只有动植物的叨扰,只有土地的低吟,只有大自然的呼唤,胸膛像是呼吸到新鲜而蓬勃的空气,大起大落,似是生出了绿色的枝丫。hTtPs://WWw.WenANdAqUaN.cOM
可低头俯视端详我们的心呢?
早被机械化,科技化的碎片填满,就是一头已驯化的犬,在一个个指令下,强迫迸发出零零散散的呻吟,渺茫地度过着望不到头的、复制粘贴的一天,一天,又一天。我仍记得夜晚的独孓,踯躅的脚步,时钟每分每秒的交响,时而的叹息,成山的纸张……
人类,我们,是否早已忘了追求远方,是否早已忘了最初的理想,是否早已忘了诗意!它究竟是什么模样?!
还记得沙乡吗?尽管它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在我看来,它就是诗意:“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终将老去”,“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一个鸟儿合唱团在不远处引吭高歌”……人类之美,在于代代更替与传承,但自然之美、土地之美却在于它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平常,是跨越了喜与悲的波澜不惊,是跨越了生与死的不朽,是跨越了过去与未来的永恒。
当站立于沙乡,当孤身地凝望,当沉浸在簌簌叶间,哗然风啸、清脆鸟鸣的此刻,心灵被染上了创造的活力,世界开始有了希望的颜色,读懂了天地浩瀚、生灵短暂,便在窈窕中歌,在娴雅中诵,而拥有了空洞中潺潺流动的风花雪月……
就让心灵归于诗意吧,在繁华的城市里,聆听沙乡的诉说。
沙乡年鉴读后感 篇2
小学时,《沙乡年鉴》便已经出现在我的书柜中,这是妈妈卖给我的散文集,让我学习别人美的文字,我翻了几页,“只是些没有情节的方块字”我想。于是打了个哈欠,昏昏欲睡。
现在,看清课本中眼熟的四字标题,回家取出夹在书架中的《沙乡年鉴》,拍去表面的一点点灰,里面掉出四张书签,上面是精致的黑白插画。一页一页翻动书页,我发现,我对它确是有些误解,利奥波德笔下的是一种美,又或者是一种丑,仅仅是一种真。
一月冰雪消融,一只臭鼬的脚印消失在浮木中间;三月雁群归来,唱响春天的赞歌;暗金色的十月,丛林里的猎犬与松鸡斗智斗勇……在沙乡——自然与人类中的一位先知者交谈的地方,利奥波德将自然的语言如实记录。
他讨厌人类自以为是的高高在上,并认为人、动植物、土地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心怀敬畏之心,面对养育自己的大自然。
我想起人们常说的:“人类是高等动物”“人类是万物之灵”诸如此类的话,当时觉得挺自豪,但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的确是有些自大,令人感到羞愧。
我们总是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高尚,可是我们不如大雁团结;不如大果栎坚强不屈;也比不上葶苈的默默努力。我们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十分渺小,或者说仅仅只是沧海一粟。也许,我们应该收敛一下狂妄的面孔。
在沙乡,不缺乏瓦尔登湖畔的那一份宁静,也有如《寂静的春天》里的那般忧思,“土地伦理”的深刻哲学命题已然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顿时觉得我发现了书中的那一种美,那是一种自然的的美、真实的美。我希望我们能使这一份美永远保留。
每当看见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便有了画面,那是人与自然的促膝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