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1000字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1
我家的“纸币”
也许是承载着特殊的分量,家里那一盒纸币在父母的眼里就是“时代的眼泪”。
这一盒几乎已泛了毛边的纸币几乎已经在今天的市场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它们仍存放在我家的小盒子里,几分的,几元的,甚至还有铜板,静静地躺在那里,沉默地接受一场时间的洗礼。
我那勤劳的父亲母亲性格里都有点丢三落四的小缺点,他们俩常常在那间储放文件和资料的屋子里翻箱倒柜地找某些不知被扔到哪里去的文件,有时就会翻出来一个小盒子,或是一本旧影集,然后两个人都会停下手里的动作,忘了此刻自己正处在忙碌的间隙,去津津有味地翻看手里的旧物,这一盒纸币就是这样不知被翻出来过多少次。可每一次被翻出来,它都是我父母心里崭新的回忆。
细说的话,那是十几年前,或许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父母肩上的重担还不是我,而是他们自己,那一段回忆太过刻骨铭心,太多的辛酸苦辣,至今父亲还不能忘怀。他常在吃饭时同我和弟弟讲他过去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他说,忘不了啊!
那时我的父亲还很年轻,但他无依无靠,是一个像竹竿一般瘦弱的青年,他孤身一人为自己的生计奔波。他深知自己在学历上没有竞争力,于是他什么都做,什么都想尝试,他在大街小巷里穿梭着兜售冰棍,去银行门口当一个小小的保安,那时我们刚刚踏入二十一世纪,那时我们就像抽枝儿的小树,市场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可我的父亲在宏大的二十一世纪前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固执地抵抗袭来的“暴风雨”,他和我的母亲日子过得节衣缩食,连吃饭都要精打细算,小心翼翼。这些零零总总的纸币,就是我的父亲在从少年到青年的旅途中收获的残酷而又甜蜜的见证。
经济的浪潮是永不停歇的,我的父亲身虽低微然而志比天高,他不满足于这些只能称得上毛票的纸币。在2005年——也就是我两岁那年,他去了北京,入职一家美国直销企业,誓要闯荡出一番事业。2005年,国家对企业活动的帮扶已经开始转型,我的父亲在那里横冲直撞了一年,最终收获甚微,他回来了,这一次连纸币都未曾拿到手里。回来的这一年是2006年,或许是因为否极泰来,也或许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浪花终于席卷了这个小城,我的父亲从那一年开始,终于走上了稳定的工作道路,经济发展的甘露终于洒到了父亲身上,他再一次入职了一家外资企业这一次,他终于无需攥着那些毛票,细数那些汗与泪。
或许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一步步苦过来的,是一步步摸爬滚打才走到了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陡然好转而忘了根本,他们仍一遍又一遍地说着那过去的故事,给我看他们过去在风雨里摇摇欲坠的模样,那些纸币,也成了一份特殊的历史,时刻告诉我们一家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辛酸的,但一切的一切,最终都会成为崭新的。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2
平淡成风,热情洋溢文案网整理 WenAndaqUAn.COm
“人世间”是这世界上最抽象又最具体的存在。它太庞大,存活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世间的组成部分,它又太渺小,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世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读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映入脑海的英雄跟随着大江从眼前飘散,在耳边留下滚滚涛声,最后凝练成“风流”墨香传“人世”。“成全于当世,鲜活于后世”是他们存在于“人世”的证明。我的“人世间”,作为主角的我必要穷尽一生去寻找、证明自己存在的痕迹。
平淡成风。一家四口,围坐成一个圆圈,木头桌上摆放着小米粥,两荤两素,还有滋滋冒油的鸡蛋饼和白馒头,电视上正播着新闻。父亲看见我和妹妹今晚没有吃肉菜,便开口询问:“平常最爱吃肉的俩人,反而不抢着吃了,是恁们妈妈今儿晚上做的不好吃吗?”“腻了”我如实告知。我爸沉默一会儿,然后看着我妈笑着说:“时代在改变,大家伙吃得越来越好喽。”妈妈也笑着回应着:“是啊,不像俺们之前,别说是肉,就是小米粥也没现在这么稠啊。”我心里咯噔一下,叨了块肉放在自己碗里,问道:“哪你们那时候都吃啥?”父亲盯着碗里挤满了黄色的小米,缓缓讲到:“那时候啊,大家都吃地里的野菜,小米粥就是一大锅水里面放一点点小米,与其说是小米粥不如说是白开水。只有到喽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桌上放上一两块肉丁。”听着父亲讲的那时候,我给他和母亲叨了两个又大又肥的肉放在他们碗里,我不禁觉得现在的生活对于那时候莫过于天堂了吧。电视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父亲说:“不论现在条件多好,都要提倡“光盘行动”。这一晚大家吃得很撑,于是我们一起出去溜食。
父亲像二十几岁的小伙一样遥遥领先,跑在我们前面,后来我们实在不行,父亲的身影却早已不见。当我们拖着自己疲惫的身体回去时,远处有一个武林高手,在与自己过招,连风也屏住了呼吸。离近了,原来是老爸在复习之前的武术,妹妹在后面跟着练习。看着一大一小,我和母亲不由地帮着俩人录像。视频中俩人神情严肃认真,我不禁感叹这是父亲最喜爱的“江湖”,也是他的“人世”。
热情洋溢。我母亲喜欢与人相处,每当邻里有什么需要帮助时,母亲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别人。贴对联时,父亲也会帮助写对联,并和母亲一起上阵帮助别人贴对联。买到什么好用的产品时,也会推荐给别人。母亲总是对我说:“咱有什么帮的上忙的就帮,你在学校也要经常帮助同学。”那个矮矮的身子,甘之如饴地扛起“热情”的大旗。
热情与平淡是我的家风,平凡朴素是我的一家,神采奕奕是我们的精神面貌。
我的“人世”便要像父亲的字一般雅正,像母亲的善意一般热情。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正如李大钊先生《青春》里的一句话:以青春之小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3
过年前置办新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从小到大都是我眼中的一件大事。
因为妈妈心灵手巧,所以小时候的我每年都会有一件特别的新衣。那新衣到底是啥样的?兴许是哥哥穿不下的绿军装改一改,在衣领处添个可爱的蝴蝶结;亦或是妈妈的蓝布衣翻个面儿,在布兜和袖口镶上漂亮的花边。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过年新衣,还要数十岁那年的“瓜瓤红”。
那年工分高,刚到腊月,妈妈就去大集扯了二尺多的红色布料。在那个穿着朴素的年代,这种“瓜瓤红”格外亮眼。我高兴地问妈妈扯布做啥,妈妈笑吟吟地说是要给我做新年的衣服,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大眼睛,惊喜地看着妈妈。
从妈妈温暖的笑容中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我心里乐开了花。随后我张开手臂,挺起胸膛,干净利落地站定,等着妈妈量尺寸。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天天眼巴巴地等着妈妈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帮我裁剪。
终于,妈妈把那块让我日思夜想的“瓜瓤红”工工整整地铺在了炕上,又拿过两指宽的尺子,在上面比划,随后用大剪刀剪开了布料。妈妈把剪好的布料卷起来,让我拿到村里的裁缝铺给套个边儿。“什么,还能用机器套边儿?”那针脚肯定整齐细密,于是我火速跑去裁缝铺,请老师傅为这块“瓜瓤红”套边儿。
我拿回来后,妈妈一刻没耽误地做了起来。妈妈脚踏缝纫机,手下流畅地推旋着布片,“噔噔噔……”不出两个小时,一件崭新又漂亮的新衣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宽窄正好,我又去镜子前转了两圈,心里美滋滋的。但转念一想还没过年呢,于是我脱下新衣,小心地将它叠放在枕边,我要时时看着它,等大年初一再欢欢喜喜穿上它。
大年初一终于到了,小孩子纷纷跟着大人出门拜年,这可是我炫耀新衣的好时机。我早早就穿上新衣,把本就不长的衣袖卷了一道,只为露出雪白的套边儿。也在这时,我才发现衣袖是那么短,也许是妈妈为节省而少扯了两寸;布料又是那么薄,根本挡不住冬日的寒风。不过,我一点儿不在乎它短了点,薄了点,因为这是我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新衣,我的心里别提多暖了。那年拜年,我的心思都放在了衣袖、衣领上,沉醉在这一片美丽的“瓜瓤红”中。
如今,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平时也能经常购买衣服,过年更是能看到款式多样、五颜六色的时尚新衣。但是至今想起那件“瓜瓤红”,我的心里都暖暖的,既是感恩母亲对女儿的温柔与疼爱,更是感念伟大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让我们过上幸福温暖的美好生活。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4
两代人的军旅梦
抽屉中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残缺的边角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与旁边新的笔记本格格不入。就在这个旧笔记本里,爷爷记录过太多的往事,它陪着爷爷度过了一段又一段的光阴。
儿时跟爷爷一起的时候,总是会看见他从床边的抽屉中拿出笔记本和几张破旧的老照片仔细翻看,偶尔扶扶镜框,嘴里嘟囔着些什么,时不时还会传来叹息声。小时候的我根本就不懂为什么爷爷会看着笔记本发呆,只是一心想着那三四月的春风,屋外的草长莺飞,满天飞舞的纸鸢。在一次跟爷爷聊天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原来爷爷是一名老兵,这天,他再次拿出他的笔记本,跟我讲述他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多次大发兵,或进行自卫还击,或对外进行军事援助。其中有人们熟悉的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等。可是,对于另一次发兵——抗美援老,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扩大越南战争、策动柬埔寨政变的同时,又在老挝制造动乱,以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等形式,大力扶植亲美右派势力,对老挝人民进行残酷的“特种战争”。1968年至1978年,为支援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根据老挝人民党和老挝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多支队伍对入侵老挝的美军飞机进行防空作战。而我的爷爷正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之一,他在老挝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当他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我能感到爷爷的眼里是充满着希望的光芒,仿佛就在眼前,事情仍历历在目。爷爷是1970年元月正式应征入伍,在云南昆明区服役,1971年八月入党,入伍后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等职务,荣获三等功一次,营嘉奖三次,连嘉奖二次,团工委嘉奖一次。在部队这一期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没有任何一位战士放弃,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面对敌军的狂轰滥炸,爷爷并不畏惧,他为了减轻敌机对兄弟连队的袭击,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机,在炮位上三次操作高炮,奋力打击敌机。每每说到这里,我都能看见爷爷满脸的激动和自豪感,随后爷爷的神情低落了,他说在作战时,一颗子弹嗖地打在他的腰间,至今腰间仍留有弹孔印记,腰间的子弹壳也未完全取出,所幸的是并没有造成很大伤害,再看看爷爷的右小臂,有长达10厘米的伤疤,这伤疤时刻警示着我和平时代的不易。
我的爸爸因为从小受到爷爷和家风的影响,于1997年积极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广州军区广州基地汕头水警区的一员。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做后盾。爸爸说军旅生活给他带来了深刻影响,号声中苏醒,队列中行动,烈日下接受汗水洗礼,他学会了规矩,学会了坚持,更学会了担当与责任。
而我,在两代人的言传身教下,一直将军人情结深藏在心底,红色家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一家,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5
鼓起来的腰包,不变的是传承
家乡悄然生息地发生着变化,是通往菏泽的高铁、是名声响亮的曹州牡丹园、是高产的麦谷、是机械化的耕作、是农民鼓起来的腰包,是连年增长的GDP……
回到菏泽,我也是穿上了新年的标配大花棉袄,妈妈有双巧手,自己给我做的。在保暖上,我相信任何羽绒服都不能与它相比。在舒服度上,妈妈用今年新弹的棉花做的,用一句话来说“那叫一个舒服”。从价格上,妈妈用自家的棉花做的,买了几块花布,用的也是自己的针线,废的也是自己的功夫,总体来说没花上几个钱。妈妈对子女有个简单的要求,每个人都能拿得起针线,即使在当今这个时代也一再强调破衣要补,勤俭节约,所以就必须拿得起针线,在此影响下,家中男孩女孩都会些简单的缝补,这也逐渐成为我家的一个重要家风。
穿着花棉袄,我迫不及待的赶了一趟年会,又到了杀鸡宰羊的时候,花椒、茴香、白纸,各种材料包是必不可少的。铺子旁的一个老婆婆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仔细地挑了一些花椒,正准备要走,卖家叫住了她,问她是不是忘记付钱了呀,卖家几经解释,老婆婆也坚决咬定付了钱,最后卖家挠了挠头,看向老奶奶说:“您付了您付了,我给忘了。”而我将这些看在眼里,老婆婆头发花白,眼神也不太好,走路也是一拐一拐的,也真的是老婆婆记错了,的确没有给钱,卖家似乎也看透了这一点,“年纪大了,记性也就差了,大过年的和和美美就好!”。
人与人之间处处充满着温情,也并非都充满着尔虞我诈,用卖家的话来说就是“和和美美就挺好”。我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大家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腰包也鼓起来了,和和美美的这份温情也加深了。
赶集回家时走了那条通往小卖部的路,现在倒觉得短了,这条路是唯一能够通向小卖铺的路,总是黑漆漆的,一坑一洼的,下雨天倒更是可怕,要想吃好吃的,总得摔一身泥,现在倒不是,白天黑夜那条路都透亮,在路灯的照耀下一眼望到底,下雨天宽敞的公路泥也少见,我倒也不摔倒了,家乡美了,我也成长了。
期盼着过年,大年初一这天终于来啦!凌晨四五点,我被浓浓的年味儿唤醒,这一天,大人小孩无一赖床,早早的跑到长辈家里去拜年,行跪拜之礼。在新的一年里,大家早早起床,一群小辈对长辈行跪拜,更多的是敬意、尊重,希望长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希望这个家族能够繁衍生息、更加壮大,它不同于古代等级制度下的跪拜和等级尊卑,这是家族的一种温情和传承。
拜完年,我赶回家去吃饺子。与往常更不同的是,今年没有鞭炮声,一向追求热闹的大家,在村长的号召下,并没有放鞭炮,倒是把秧歌队、广场舞队整得更好了,人们聚拢在广场上,听着动感的音乐或者是踩着鼓点,纷纷扭动起来,并没有因为少了鞭炮声,而少了年味儿,倒不如说更热闹了,更齐心协力了。
秧歌扭起来了,广场舞跳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大家跑起来了!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6
妈妈常说,她这辈子最敬佩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一个就是我的姥爷。我从小被姥爷看着长大,直到上初中时他因病离开我们,我至今还记着他那衣着得体、高大儒雅、慈祥幽默的样子,而他那带着方言口音的谆谆教诲,也一直指引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自律自励、自信自强。
姥爷是一个温暖和善的人。年轻时因为工作繁忙,没有照顾上子女的成长,后来就把对子女的亏欠弥补在我们这些后辈身上。小时候的冬天很冷,一场大雪过后,房檐上会结下一些长长的“棱缀缀”(方言,屋檐上结的冰棱),我在姥爷家经常用砖块或是长棍打下那些冰棱,拿在手里玩,把小手冻得像红萝卜。姥爷看到后,就抱着我向生炉子的屋里走,我在姥爷怀里淘气地把手往他脖子里塞,姥爷从不生气,笑呵呵地把我放下,拿起两只小手捂在自己怀里,捂热乎了再回来抱我。有时候,他会从柜子的最深处拿出奶粉,挖上两勺倒在搪瓷缸子里,从炉子上的水壶中倒出热水,一边摇晃搪瓷缸子,一边拉着长音笑着对我说:“有没有小馋猫喝奶粉啊……”每忆及此,对姥爷的思念便如决堤的潮水般涌来。
姥爷还是一个“规矩”多的人。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有很多讲究:大人不上桌、小孩不能动筷子,大人坐主位、小孩不能坐到大人的位置上,夹菜时不能挑挑拣拣、只能夹离自己近的那些菜,吃饭时不能“吧唧嘴”、饭桌上不能训孩子、茶壶嘴儿不能对着人……那时候受到规矩敲打后,心里经常腹诽姥爷,甚至很羡慕邻居家坐在大人腿上用手抓饭吃的玩伴。如今想来,正是这些“规矩”,让我认认真真地吃好了每一顿饭,让我遇到事情时能够知行止、懂进退,每当被人夸赞懂礼貌、有教养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姥爷。
姥爷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他在弱冠之年就加入了抗日打鬼子的队伍,此后又参加了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抗美援朝等许多艰苦卓绝的战斗,荣立过三等功,被授予十多枚战役(战斗)纪念章。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即使工作不顺利,他从不把情绪带回家,与姥姥相濡以沫,对孩子宽严相济。后来,姥姥因病瘫痪在床,姥爷常伴病榻,有呼必应,无微不至。姥爷在弥留之际,把自己在部队时的获奖证书和纪念章分别交给了四个子女,告诉他们要感恩党的英明领导,嘱咐后代要铭记历史、自立自强。
《人世间》里说: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这些岁月不过眨眼之间,但因为有家人在,还是会觉得“人世间值得”。姥爷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但他好像从未远离我们。当我对生活感到手足无措时,他会鼓励我坚强勇敢;当我沉浸于浮躁之中时,他会告诫我要居安思危……他像一束正能量的光,时常出现在身边教导我、指引我,告诉我要用心生活、努力工作。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7
我家的四件餐具
周末,我在收拾地下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旧箱子,箱子上落满灰尘,我已经忘记里边装的是什么东西。我好奇地打开,里边都是些多年不用的旧物,其中还有几套旧餐具。我把它们一一拿出来擦拭,感慨万千,因为它们身上藏着我从童年到成年的很多记忆,有我家的变迁,也许也能代表着时代的变迁。
爷爷的铝制饭盒
我拿起了一个铝制饭盒,这种饭盒其实不好用,经常会被磕碰而变形,用的时间久了会有很多划痕,划痕里容易藏污纳垢,也无法密封,更没有保温效果,但是它经常出现在我童年的期盼中。那时的生活是贫苦的,一年吃不到几次肉,偶尔爷爷会用毛巾包着那个铝饭盒回到家,并故作神秘,引诱的我口水连连。我知道,那个饭盒里有时会装着一根鸡腿,有时会是几片猪头肉,晚饭时,全家人一起吃,但是多半还是会放到我的碗里。
爸爸的搪瓷缸子
我接着擦拭搪瓷饭盒,其实叫它快餐杯或者搪瓷缸子更合适。这种搪瓷缸子要比铝饭盒卫生一点,铁制的缸子,表面覆盖一层搪瓷,洁净光滑易清洗,但是磕碰掉搪瓷露出里边的铁皮后容易锈蚀,最后被锈穿,漏汤漏水。这是我爸爸的,那时他还是个石油工人,上边的“石油凯歌”四个字代表着东营的那段激情岁月。爸爸还一直保存着一个茶壶,上边印着“孤东会战纪念——八六。七。一”,距今已经36年了,还在诉说着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区“奋战百天、日产万吨”的慷慨壮歌。现在爸爸已经不是石油工人了,有时我和他走在东营西城宽阔的马路上,看着路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他依然会回忆着以前的老石油厂、老建筑、老油区。“这里原来是石油机械厂、这里原来是地调勘探所、这里原来是胜利钻井二队……”几十年间,几个村落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小小村庄发展成油田基地,石油之城已经变了模样。
我的军用饭盒
一个军绿色的帆布包,包裹着一个军用饭盒,这是属于我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饭盒,它曾经陪伴着我走过军旅生涯。这是一个组合餐具,铝合金制成,打开盖子抽出水壶,就是一个饭盒,侧面有一个防烫的折叠把手。这个饭盒,曾经盛过热火朝天的部队训练场上解暑的绿豆汤;曾经盛过四川灾区老乡们热情的大碗茶;曾经盛过野外驻训场上解馋的红烧肉;也曾经在寒冷冬夜的巡逻路上煮过方便面。满满的都是回忆,那是我装点过橄榄绿色的青春。
儿子的卡通餐盘
收拾完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了,我回到楼上,儿子已经坐到餐桌前准备吃饭,面前摆着他的专属卡通餐盘。他的餐盘精致、漂亮,和我在地下室发现的那几个“老古董”完全不同。
儿子好奇地问我:“你去干什么了?”
我说:“我在地下室里发现了宝藏。”
儿子问:“什么宝藏?”
我说:“餐盒,和你的餐盘差不多。”
他歪着脑袋若有所思,他现在还不会明白。
看着儿子的餐盘里盛着他爱吃的饭菜,我想,时代进步了,再也不是以前那样清贫的日子了。等他长大了,我一定要给他讲讲我们家的这几套餐具的来历,告诉他家里这几代人所经历过的生活,还有我们家的“人世间”故事。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8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一个00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出行工具的变化见证着我家的“人世间”。
幼时,我与外祖父母一起在乡下生活,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姥爷骑着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带着我去拜访老友。路上,姥爷会给我讲述他的军旅生活,讲他小时候过年才可以吃上一次肉。尽兴时,姥爷甚至会给我来上一段豫剧,我也跟着咿咿呀呀地念啊、叫啊。那辆自行车构成了我童年的重要回忆。
姥姥骑着自行车去采购,回来的时候,车子后面总是夹着一个很大的塑料包,那是姥姥买回用来做生意的小零食,姥姥会给眼馋、嘴馋的我塞上几袋,我趁着姥姥不注意又偷偷多拿上几袋,然后赶紧跑开躲进角落里享用美味。我想这令人齿颊生香的美味就是这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了吧。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的个子长高了,姥姥姥爷便换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原来的那辆自行车就被停在屋子的角落里,成为了一个摆设。这样在车上我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我常常躺在三轮车后面的“车厢”里,把身体摆成一个“大”字,身上盖着姥姥给我缝制的小被子,风拂在脸上,暖洋洋的。我闭着眼睛在车上肆意地感受周遭的温暖,听路边街摊儿的叫卖声,听路人与姥爷的寒暄声,听汽车鸣笛催促行人的喇叭声……我想人间烟火的声音一定是这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了吧。
后来,我被父母接到了城里上小学,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那辆人力三轮车,坐上了母亲的电动车。妈妈送我去上学时,总是不温不火,即使时间紧迫,我马上就要迟到了,我心里暗暗焦急,妈妈一边微笑地安慰我,一边不紧不慢地骑着她的电动车。
我更喜欢爸爸骑电动车送我去上学。爸爸总是速度很快,给我一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周围的景物飞速地掠过我的视线,在狭窄的街道中,小巧玲珑的电动车反而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爸爸总能将体积和速度上更占优势的小轿车远远地甩在身后,这时我都会骄傲地回头看一眼那动弹不得的小轿车。爸爸曾开玩笑地问我:“羡慕不羡慕家里面有私家车的同学?”我毫不犹豫地告诉爸爸:“家里的电动车比小汽车还快呢!”我的回答让父母捧腹大笑。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家也拥有了一辆属于我们的私家车。于是,周末父母带着我去郊外爬山,去乡下看风景,自驾游旅行……坐着我家的私家车,父母带着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想与父母一起旅游就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吧!与家人一起看遍世间的美好,一路同行,始终相伴。
现在我已经成年,父母却年岁渐长,外祖父和外祖母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姥爷经历三次大手术治疗心脏病,父亲也是时常被脑血管疾病困扰。父亲又改骑自行车来锻炼身体,外祖父母也年迈不能劳累更换了电动三轮车。于是,我骑自行车陪父亲一起锻炼身体,或是开着三轮车带着外祖父母一起重走我们曾经一起走过无数遍的儿时回家的路……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9
家有乡村医生
“我要感谢党,是党让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现在77岁,还算年轻,只要我能动,就要继续为乡亲们服务。”这是我的公爹、孩子的爷爷在自己77岁生日宴上的感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公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他的心态、他的医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一家人……
我刚嫁到婆家时发现,婆婆每次做完饭都让我们先吃,不等公爹。我忍不住问婆婆:“怎么不等我爹回来一起吃?”婆婆既心疼又无奈地说:“不用等,你爹没有固定吃饭时间,给他留出来,等他一起吃咱都得挨饿。”我明白了,不是不等,是没法等。
公爹服务的是乡里乡亲,看病是没有固定时间的,他总是随叫随到,有时刚拿起筷子便有人在门口喊“董大夫”,他二话不说放下筷子就走了。那辆修了又修的自行车是他最好的“座驾”,陪着他走遍了四邻八乡。
记得儿子刚上小学时,老师让写作文《我最佩服的人》,没想到他竟然悄悄地写了爷爷,爷爷的举动已经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我老公常说:“小时候一家人晚上经常不能睡个囫囵觉,咱爹就更不用说了,因为经常有人半夜来敲门让他去看病。尤其是冬天,爹刚刚躺下,被窝好不容易热了,就有人敲门,爹赶紧起身穿上衣服就消失在黑夜里了。有时候,回来刚躺下,又有别家人敲门……爹从无怨言,这一点咱很难做到。”直到现在,公爹还跟年轻时一样,只要村民有需求,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吃没吃饭,都会立刻出诊。
乡村医生本来就是全科大夫,公爹尤其“全”。他从不停止学习的脚步,推拿、把脉、针灸等样样精通,他总是尽己所能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却最大程度解除病痛。村里人常说:“你有这样的医术早该是有钱人了,怎么还是那辆破自行车。”公爹说,他的快乐不是挣钱,治病救人是他最大的乐趣。
公爹活到老学到老,他从不满足自己现有的医学知识,到现在还保持着到全国各地学习的习惯。他外出途中的故事也有“一火车”,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列车车厢里玩耍时不慎胳膊脱臼,疼痛难忍。70多岁的公爹听到列车广播,找到小朋友了解病情后,一下子就给复位了。
公爹行医到现在近60年,他与病号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的故事就像一本大书,一本我们小辈儿学不完的大书……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篇10
爷爷的“红布包”
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有这么一个小包,用一块老旧的红布裹着,平日里由父亲收着,从不轻易示人。年幼时的我也不常见到,不管我如何追问,父亲都不肯告诉我,5年前家里新房装修时,他还特意托木匠师傅在衣柜隐秘处打造了一个暗格,专门用来存放那个红布小包。我的好奇从未随着年龄增长而淡化,直到我结婚那天,父亲才将我叫到身边,拿出了这个他珍藏多年的“宝贝”,其实那块旧红布里包着的是爷爷的遗物。而这块红布里的故事却成了我们家代代相传的的红色教科书。
爷爷是军人出身,曾是一名铁道兵,在我出生前就已离世,走时两袖清风,唯独留下了他一生奋斗的“功勋章”。父亲是爷爷最小、最疼爱的孩子,所以将这些东西交给了父亲,要他妥善保管,我望着红布里的“功勋章”出了神,父亲逐一捧起来给我讲解“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和平鸽’,是曾参与志愿军出国作战的证明。这是淮海战役的纪念章、这是华北解放的纪念章、这是华东支前抢修铁路纪念章……”一件一件,越说越带劲、越说越骄傲。和这些奖章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摞证书、两副肩章和一张老照片,父亲也一一向我展示,“这是你爷爷的军功证书,这是复员证书……”当拿起那张老照片时父亲突然沉默了,盯着照片上人久久没有说话,眼里满是想念……许久,轻声对我说道,“我年纪大了,以后这些东西都会交给你保管,你要记住,这个小包里就是你爷爷的‘一生’,他没有机会亲自教育你、照顾你,但是他想对你说的话都在这里——堂堂正正的做人,顶天立地、为国为民。”
爷爷走后,父亲也进入铁路系统,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从最开始驾驶蒸汽机车,到后来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三十年里,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会抱怨工作繁重、会埋怨休假不足、会计较工资多少。但就算火车司机的高强度工作,使他甚至养成了异于常人的生活习惯,夜里只睡两三个小时亦或是轻微的噪声都能将他惊醒。可我知道他热爱他的工作,如今父亲以年逾五十,临近退休,更多的是对他这一生为之奋斗的岗位的不舍。我也常听他喃喃道,退休后还想到铁路哪个部门找个兼差发挥余热,虽然我也常劝父亲既然年纪大了就好生休息吧,但我明白,像他这样的脾气,一生也没法再闲下来了。
五年前,我也考上了铁路公安。虽然岗位不同,但依然守护着我家世代守护的铁道线和过往的旅客。五年来,在藏蓝色的警服下,我比旁人还多了一丝深埋在心底的家族情怀。这让我感到自豪,同祖辈和父辈一样,我也热爱我的职业,与祖辈和父辈不同,我有幸生在红旗下,长在和平年代。后来,我有了自己家庭,有自己的孩子,我也会把“功勋章”背后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把家族的“红色记忆”传承下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将接过爷爷的“功勋章”,不忘初心,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全身心的投入到新时代铁路公安工作中去,不辜负家人的期盼、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