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1
这个能力点而言,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导学案]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所以广大教师并不陌生。
本期继续就教师关心的三个方面对这个微能力点进行解读。
要完成的测评材料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三项:
一、工具介绍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以图文方式的文本文档,如WORD,PDF文档等。
二、实施方案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
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
三、学生体会
提交文件格式为[音频]或[视频],每个时长不超过2分钟。
需提交两名学生的体会材料。
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中要求: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故该微能力测评必须同时达到下列三个要求才能合格:
1、提交的测评材料至少在文件格式上要满足基本要求。
2、提交的测评材料为[工具介绍]和[实施方案][学生体会](2名学生)共三项,缺一不可。
3、提交的测评材料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
[工具介绍的评价标准 篇1
优秀
工具介绍详细完整,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深入分析,分享了有效的应用策略;
工具操作便捷,使用策略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合格
工具介绍详细完整,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分析,并分享了工具应用策略;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测评规范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1、工具介绍:选择一种你常用的测验与练习工具,介绍其基本功能以及特点,同时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其应用情境与使用策略。建议结合图文进行呈现。
从指南中和评价标准可知[工具介绍]要包含以下要素:
介绍工具的基本功能以及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其应用情境;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其使用策略;
结合图文进行呈现工具的使用。
[实施方案评价标准 篇1
优秀
对测验/练习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流程清晰、安排科学合理;
充分考虑了实施条件和师生准备等因素;
针对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了详细预案;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讲解清晰,无冗余信息。
合格
对测验/练习过程进行了描述,流程清晰、安排合理;
考虑了实施条件和师生准备等因素;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实施方案要体现的内容有哪些?
测评规范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2、实施方案:请描述测验/练习实施过程,包括实施时机、实施条件、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等。以视频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从指南中可知实施方案要描述测验/练习实施过程:
实施时机
实施条件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实施过程
现在,让我们回到[能力描述]和[实践建议]的要求上: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开展测验与练习活动,从而
丰富测验与练习的活动形式
提高测验与练习活动的评价反馈效率
及时诊断学习掌握情况,为教学策略调整和差异化学习支持提供依据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助于通过积累形成测验与练习的资源库
小提示:
该微能力点属于[学情分析]维度,所以描述实施方案时要把测验练习与学情分析相结合进行分析。分析测验与练习活动的评价反馈情况;分析诊断学习掌握情况等。同时说明通过这些测验与练习有助于通过积累形成测验与练习的资源库。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开展测验与练习活动。
[学生体会评价标准 篇1
测评规范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3、学生体会:两名学生对参与过程进行了回顾,说明他们在该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以音频或视频形式呈现,每个学生的回顾时间不超过2分钟。
此项材料没有任何难度,要注意的是需要两名学生的佐证材料,且材料文件格式为[音频]或[视频]格式。
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微能力点,可借助的技术工具相当丰富:文案网发布 wenAnDaQuAn.Com
一是诸如[雨课堂][课堂派][腾讯课堂][钉钉]等各类在线教学平台都具有在线作业功能;
二是诸如[问卷星][考试酷]等问卷工具或在线考试工具。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2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点与[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共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技术环境和创新性的方法三个方面。待后文解读[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再进行分析。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点单从名称上就知道,该能力点对技术是有一定要求的,故对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区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多的教师存在一定的难度。
测评规范将[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点归属于混合学习环境,就意味着课堂活动是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和实施的。
[个人看法]:对三个环境的理解,恐怕从支持教师的集体教,支持学生的集体学,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三个角度和三个不同的教学理念来理解更为妥当,若强加上硬件环境进行划分,测评规范中部分C环境的能力点在具体落实和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争议。
对于三个环境的定义和理解,目前各方持不同的看法,没有明确的说法,有点象下面视频中的[大杯][中杯][小杯]问题。
本人才疏学浅,不想也没有能力去讨论三种环境及各能力点划分问题。本人只想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能用技术和硬件环境来束缚和绑架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开展和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时,不必太过纠结硬件环境问题。
回到正题,我们分析关心下完成该能力点测评要关注哪些问题。
1、必须提交的测评材料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两项:
一、活动案例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文方式呈现的文本文档,如WORD,PDF等。
二、学生反思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时长不少于2分钟。
2、各项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材料一:活动案例
请提交一份在教师支持下学生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
优秀指标:
活动案例设计合理、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呈现了完整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情境描述清晰准确,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学生掌握了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必要策略;
选用的技术工具能够在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工具操作便捷,使用方法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与借鉴。
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情境描述、学生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技术工具的作用
活动案例要包含的内容
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学习资源|技术工具及作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作用描述可围绕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技术是否能帮助学习者表达观点和理解。
技术是否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对比观点。
技术是否能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问题、情景和情境,作为背景支撑学生在做中学。
技术是否支持小组合作与共同体知识建构。
技术是否支撑在反思中学习,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反思“他们所学会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会的”)等等。
建议:在上交材料时,附上相关学习资源或资源链接。
材料二:学生反思
请两位学生分别回顾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并描述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视频形式提交,不少于2分钟。
优秀指标:
学生对过程的描述清晰、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逻辑清晰;
在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技术使用充分,主体角色明显,自主解决问题意识较强;
学生对问题有批判性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和合理结论;
学生掌握了运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要求可以看出,视频要呈现的内容有:
学生对过程的描述
在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主体角色明显
学生掌握了运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注意:需要两位学生的反思哦。
3、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微能力点可借助的技术工具比较复杂,往往都是些学科工具或课件。
一、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如:思维导图、学习交流平台等能帮助学习者表达观点和理解的相关工具。
二、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如:EXCEL图表或几何画板、仿真实验室等学科工具帮助学习者对比观点。
三、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如:几何画板或仿真实验室等学科工具用来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问题、情景和情境等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3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能力点与[C4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表达]存在共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技术环境和创新性的方法三个方面。待后文解读[C4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表达]时再进行分析。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能力点单从名称上就知道,该能力点的活动必须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活动,注重学生的作品展示和交流。
测评规范将[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能力点归属于混合学习环境,也意味着课堂活动是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和实施的。
整体能力要求为: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内外的讨论、辩论、成果展示等活动,从而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拓展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实时展示与分享过程性学习成果
实现基于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动
推动过程性成果的沉淀与积累
完成该能力点测评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1、必须提交的测评材料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两项:
一、活动设计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文方式呈现的文本文档,如WORD,PDF等。
二、展示交流过程描述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长不超过5分钟。
2、各项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材料一:活动设计
提交一份运用技术手段支持学生展示与交流分享的活动设计,包括活动主题与目标、对象分析、活动过程、所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技术工具使用的目的。
优秀指标: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
技术工具选用合理,操作便捷,有助于及时展示交流成果、扩大参与范围,促进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思考;
对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周全考虑,并制订了应对方案;
技术选择和使用方式新颖,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要注意的问题
要素完整(参考提交材料样式);
技术工具选用合理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预案
材料二:展示交流过程描述
描述展示交流的过程,包括展示内容、交流展示方式、活动实施效果以及技术的使用过程等。以视频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优秀指标: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对展示交流的内容、方式及效果做了详细的分析;
技术应用准确恰当,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动;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从要求可以看出,视频所呈现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也就是要包括展示内容、交流展示方式、活动实施效果以及技术的使用过程等。
对展示交流的内容、方式及效果做了详细的分析。
技术应用准确恰当,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动。也就是要描述技术的作用和效果。
注意:需要教师个人形象哦。
3、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微能力点可借助的技术工具比较多,往往都是些学习平台和在线教学社区,当然也可以是学生利用学科工具进行展示等。
一、课堂中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如:让学生展示利用几几何画板或仿真实验室等学科工具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利用UMU实时镜像分享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收集课堂交流与反馈信息等。
二、课中课外的在线学习平台。如:通过在线讨论功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交流,或将作品上传至在线社区,实现与学习伙伴的实时分享与协同创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社交媒体交流展示工具。如:利用美篇,微信公众号或QQ、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发布作品或开展交流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4
提升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并制作微课程,从而
呈现关键信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
从过往培训学员作业中发现,该能力点有部分教师存在提交材料不完整的情形,要引起重视。
1、必须提交的测评材料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三项:
一、微课程设计方案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表方式呈现的文本文档,如WORD,PDF等。
二、微视频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时长不超过10分钟。
三、学生体会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没有规定时间。
2、各项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材料一:微课程设计方案
教师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撰写微课程设计方案,包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以及实施思路。
优秀指标: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内容呈现形式恰当支持内容表达;
将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实施做了关联思考;
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预见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这些大家都很熟了,不再拾人牙慧图片。
特别注意:在上交材料时,一定要附上学习任务单及相关练习。
材料二:微视频
依据上述方案开发并提交微视频,视频长度不超过10分钟。
优秀指标:
讲解准确清晰、语言富有亲和力,深入浅出,启发引导性强;
内容呈现形式与讲解新颖;
媒体应用合理,能有效支持内容表达;
使用文字、标注、变焦等提示性信息促进学生理解重难点;
注重使用提问、测验等交互方式;
视频清晰流畅,声画同步。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微视频必须与设计方案相对应;
要时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另外,制作微课时,要注意对微视频进行视频化处理,可参阅本公众号文章(点击兰字):[微课还要视频化]和[微课文字要视觉化]两篇推文。(这两篇文章写于2023年1月份,时过境迁,大家就将就看吧,别扔砖!图片)
材料三:学生体会
两位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以录音或视频形式提交。
注意:两位学生哦!
3、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能力点可借助的技术工具,相信会选这个能力点的教师都知道。不多说了。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就解读到这,因为大家都会,所以写得比较简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5
数据可视化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
当前,学生学习数据的可视化在学情分析及相关总结报告中,是一个极为活跃而又关键的方面。
数据可视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传达与沟通信息,让数据包含的内涵简洁清晰和易懂。
同样,[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和[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也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二者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学情分析重要对数据的分析,数据可视化重在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数据内容更加直观和清晰。
能力提升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能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的呈现与解读,从而
借助图像、图表等可视化形式直观地呈现数据;
选择合适的图形、图像对数据进行合理解读;
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释问题;
探究、发掘数据间的潜在联系;
为准确、多角度分析与解读数据提供支持;
为合理使用数据分析结果奠定基础;
该能力点要求提交的测评材料[数据分析视频],有部分教师认为有难度。下面就相关问题,就谈谈个人理解的看法。
1、必须提交的测评材料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两项:
一、数据及呈现结果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表方式呈现的文本文档,如EXCEL,PDF等。
二、数据分析视频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长不超过5分钟。
2、各项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材料一:数据及呈现结果
提交一份学生数据及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
优秀指标: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
数据条理清晰,存储规则一致,是真实的教育教学成果;
应用恰当的图表方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读性强;
所选择的图表形式准确传达关键信息,有助于挖掘隐含教育教学问题。
应用恰当的图表方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该如何理解?
数据可视化主要的呈现方式就是信息图,而信息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同时,不同的图表呈现方式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
柱形图和条形图常用于呈现各个项目之间的比较情况;
折线图则适合用来呈现数据变化的趋势;
饼图适用呈现数据的比例情况;
散点图适用用来呈现值的分布和数据点的分簇,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问题来了,这样的图表我们如何得来呢?
不急,先买个关子,这个我后面的技术工具支持当中讲述,请各位看官,耐心先往下看。图片,这里先把材料上交样式模板呈现给大家。
建议:在上交材料时,附上相关数据和数据图表的EXCEL表格。
材料二:数据分析视频
针对上述学生数据,以视频形式讲述数据分析的目的和内容、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生成过程,并对分析结果做进一步解释。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5分钟。
优秀指标:
数据分析目的和内容描述清晰,提出了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数据可视化方式(过程和结果)能够解释提出的问题;
对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考虑了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从要求可以看出,视频要呈现的内容有:
数据分析的目的
数据分析的内容
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的生成过程
对分析结果的解释等。
这里要特别注意第三点中的四个字:生成过程。也就是你这个图表是如何生成的一个过程要呈现出来。这对非信息技术专业或对EXCEL电子表格不是太熟练的老师的确是一个挑战。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得到这个图表呢?这就要说到可借助的技术工具了。
3、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微能力点可借助的技术工具,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有下列几类:
一类是借助常见的可实施在线考试或教师非常熟悉的阅卷工具。如:七天网络阅卷系统、考试酷、问卷星、腾讯文档、金山文档等,都可以直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直接生成图表。
一类是在课中进行的即时的评价工具。如:雨课堂、希沃EN5等授课平台工具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生成相关图表。
一类是在线图表生成工具。如图表秀等,这些工具你只需将数据上传,就可根据你的选择生成对应的数据图表。
最后一个工具,估计大家已经猜到了,那就是EXCEL。EXCEL2023及以后版本的数据可视化功能得到了大幅的强化,操作变得更为简单快捷。而EXCEL中数据可视化最强大的工具,应当是数据透视表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6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能力点的难度不高,因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在日常的课堂中已司空见惯了。但也存在着有些教师在上交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技术运用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真去阅读测评规范的能力描述。
我们可以先看下该能力点的[能力描述]: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从而
丰富学习小组产生方式
提高小组成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保证小组成员平等地获得学习资源
及时了解并有效推进小组学习进展
促进小组成员及时交流与深度互动
推动了集体智慧的沉淀和分享
在这里首先明确了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资源的获得,小组学习进展情况掌控等。
接下来,我们分析下完成该能力点测评要关注的问题。
1、必须提交的测评材料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三项:
一、实施计划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文形式的文档,如WORD,PDF等。
二、技术使用记录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文形式的文档,如WORD,PDF等。
三、学生反思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要求2份学生反思,每份时间不少于2分钟。
2、各项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材料一:实施计划
提交一份利用技术支持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计划,至少需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活动目标与任务、活动计划(时间、分组策略等)、过程监控举措、学习成效评价、技术环境设计等。
优秀指标:
计划完整,设计合理、结构清晰;
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
技术在小组形成、成员协作、交流讨论、互评展示、资源分享等方面作用明显;
技术能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技术有助于集体智慧的沉淀与分享;
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持了教师的监控和评价反馈。
要注意的问题
一、计划的完整性: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活动目标与任务][活动计划(时间、分组策略等)][过程监控举措][学习成效评价][技术环境设计]等。
二、要充分说明技术在小组形成、成员协作、交流讨论、互评展示、资源分享等方面中所起的作用。
三、技术是否能支持教师的监控和评价反馈。
材料二:技术使用记录
用照片或截图的方式呈现技术使用的过程或重要环节,建议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如活动环节、任务等)。
要注意的问题
提交的照片或截图要突出呈现出技术的使用,并配上说明文字。
材料三:学生反思
请两位学生分别回顾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描述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视频形式提交,不少于2分钟。
优秀指标:
学生对过程的描述清晰、完整;
学生对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准确的表述;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主体角色明显,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强;
技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意义与集体智慧价值。
要注意的问题
1、要求提交2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2、要突出表述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每个视频的时长不少于2分钟
3、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微能力点可借助的技术工具比较多,但有些工具受到了教育部手机不能进校园的限制。
可借助的技术工具主要为三类:
一、诸如希沃班级优化大师之类的教学活动管理工具。
二、协作学习或资源共享平台或工具。如:Zoho、Groove、有道云笔记等。
三、即时互动交流工具。如:微信、QQ、钉钉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7
面对[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这个微能力点,有众多教师的存在畏难心理。实际大可不必,因为评价量规在日常的教学中,随处可见,如班级活动评优评先的一些打分细则,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用到的一些评分表都属于评价量规。
量规是一种结构性的量化评价工具,它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度高的特点。
该能力点在测评考核时,要关注的是量规的设计及具体运用。
本期继续就[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微能力点进行解读。
要完成的测评材料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三项:
一、量规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文本文档,如WORD,PDF等。
二、量规设计与应用思路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长不超过10分钟。
三、教师/学生反思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或[音频],时长不少于2分钟。
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中要求: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故该微能力测评必须同时达到下列三个要求才能合格:
1、提交的测评材料至少在文件格式上要满足基本要求。
2、提交的测评材料为[量规]、[量规设计与应用思路]和[教师/学生反思]共三项,缺一不可。
3、提交的测评材料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
材料提交指南要求
量规:
提交一份量规,要素至少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指标的分级描述。
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需要什么类型的证据
即要根据需求设置与达成目标相关的表现性任务,设计特定的测试。如核查表、分值系统、分析性量规、整体性量规等。
哪些特征可用来判断
也就是评价指标的设定,这是指标和量规发挥作用的地方。
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如何
量规要能真正起到测评学生能力的作用,也就是量规中的指标和等级描述(所计划的证据)是否能让我们推断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量规设计与应用思路:
结合教学主题、评价目标和应用对象,讲解量规设计的依据、设计过程以及应用计划。以视频方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量规设计与应用思路应用建议:
使用前公布量规,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评价要求
在自评或互评活动时使用量规,发展学生评价能力
尽量让学生参与设计量规并讨论量规的应用方法
活动后依据量规对活动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教师/学生反思:
请提交教师或两位学生针对该评价量规使用过程与效果的总结与反思,用视频或音频格式提交,每份反思不少于2分钟。
提示:这里教学反思或学生反思是选择性的,二选一即可。
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微能力点,应当是30个微能力点中少有的对技术工具要求不高的能力点:
借助WORD或EXCEL等办公软件设计量规表;
借助互动交流平台或问卷工具运用量规开展自评或互评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8
这个微能力点的完成难度比较大,通过反复阅读测评指南,个人理解这是要求教师参考借鉴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S模式、MiniQuest、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等设计框架设计的一个完整的一堂课或一个项目的学习活动设计,而不是某堂课当中的一个探究性活动环节的设计。
在培训期间,发现部分学员提交的作业只是选取某堂课的一个探究环节的设计,个人觉得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实际上看能力点的标题[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也大致可以了解,这里用的是”型”字,而不是“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型”显然指的是一种类型,也就是[实践建议]中建议的几种模式设计框架类型。
本期继续就三个方面对[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微能力点进行解读。
要完成的测评材料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两项:
一、活动设计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以图文方式的文本文档和相关学习资源的一个压缩包,如RAR文档等。
二、技术应用计划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
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
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中要求: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故该微能力测评必须同时达到下列三个要求才能合格:
1、提交的测评材料至少在文件格式上要满足基本要求。
2、提交的测评材料为[活动设计](含学习资源包)和[技术应用计划]共两项,缺一不可。
3、提交的测评材料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
[活动设计的评价标准 篇8
优秀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过程性评价的思想,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选用了恰当的技术/资源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探究资源或拓展了学习空间;
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件,并设计了解决方案;
技术/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方式有创新性,具有学习与借鉴的价值。
合格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过程性评价的思想;
选用了恰当的技术/资源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操作便捷。
测评规范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活动设计:提供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需包括学习主题与目标、学生情况、探究任务、活动过程、学习资源和评价要求等。
从指南中和评价标准可知[活动设计]要包含以下要素:
学习主题
学习目标
学生情况
探究任务
活动过程
学习资源(注意打包提交学习资源)
评价要求等
该模式的教学设计有几种设计模板,本案例采用的是三页模板。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书》教学设计范例,全都采用了该模式的教学设计框架。
由此预见,有可能这将是今后比较重要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技术应用计划评价标准 篇8
优秀
设计科学合理、流程清晰;
技术在资源整合、小组合作、成果交流以及评价反馈中的作用明显;
技术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实施行动、自我管理等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师利用了技术工具进行过程跟踪和记录,有利于及时反馈与干预;
对技术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周全考虑,设计了实施策略,并针对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合格
设计科学合理、流程清晰;
技术在资源整合、小组合作、成果交流、评价反馈以及学生探究能力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对技术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学生能力做了一定考虑;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技术应用计划要体现的内容有哪些?
测评规范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技术应用计划:介绍本活动设计中的技术/资源的应用设想和目的,以视频方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从指南中可知技术应用计划要要描述以下内容:
活动设计中的技术/资源的应用设想和目的
如何利用技术工具进行过程跟踪和记录,及时反馈与干预
对技术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哪些考虑
设计了实施策略,并针对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
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微能力点,可借助的技术工具更多地体现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运用:
一是提供交流与协作、跟踪学习过程等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平台;
二是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的分享和展示平台或工具;
三是学习资源存储工具,如网盘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9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这个微能力点和[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在能力测评选点时,将这两个不同维度的能力点一起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和提供支持,同时,也是为了更为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
能力提升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能利用技术工具实时、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从而
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全面反映学习过程;
能够实时、有序记录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优化数据采集过程,丰富数据类型;
有助于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实施针对性干预;
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该能力点要求提交的测评材料[采集工具],有些教师觉得有困惑,下面就相关问题,就谈谈个人理解的看法。
1、必须提交的测评材料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要完成的测评材料有三项:
一、采集工具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文方式呈现的文本文档,如WORD,PDF等。
二、工具设计说明
提交文件格式为[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长不超过10分钟。
三、采集案例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议为图文方式呈现的文本文档,如WORD,PDF等。
2、各项测评材料合格标准
材料一:采集工具
请提交一个伴随性数据采集工具,也可以用文档或图片方式呈现工具形态。
优秀指标:
工具设计合理、科学、操作性强;
数据类型丰富,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支持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持续关注;
采集工具有原创性,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这里的工具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前期培训作业中,发现相当多教师把它理解成了像问卷星之类的采集类工具软件,就个人理解而言,这是不正确的。
理由很简单,教师不是软件开发者,你如何去设计一个工具?指标中明确说:“工具设计合理、科学、操作性强。”
所以,正确的理解这个工具应当是一个数据采集表!例如记录单、观察表等。
至于问卷星之类的采集工具的应用是为了能够有效提升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质量,并兼顾数据综合分析的需要。
数据采集表在设计时要做到有计划、可操作、可分析。
材料二:工具设计说明
请结合评价目标和数据采集对象,介绍工具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以及应用计划等。
以视频形式提交,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工具设计说明要体现哪些内容
准确说明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
说明对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做了充分考虑
预见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说明制订应对方案;
数据采集过程中借助的信息技术工具及作用等。
材料三:采集案例
请提交一份应用工具采集到的学生真实数据案例,如记录完整的学生学习过程观察记录表,并对案例做点评和分析。
基本要求:
真实的学生数据案例
记录完整的数据采集表
3、可借助的技术工具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微能力点可借助的信息技术工具与[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A11重在数据收集,A1重在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类是借助常见的数据收集表。
如:问卷星、腾讯文档、金山文档、微信报名工具、钉钉在线作业、QQ群作业等。
一类是在课中进行的即时的数据收集工具。
如:雨课堂、课堂派、麻吉星、腾讯课堂、希沃EN5等授课平台工具设计课堂问答,收集即时学习反馈,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微能力点解析 篇10
1、所属环境是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环境类别,分别为:
l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l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l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2、能力描述是对该项微能力的界定,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表现的描述。
3、提交指南和评价标准重在说明教师参与该项微能力的测评需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要求以及证据的评价标准。
依据微能力要求,教师需根据要求提交所有的测评证据,证据形式可能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
核心测评证据的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规范中详细列出了优秀和合格的评价标准,作品满足所有的评价指标才可获得相应等级;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微能力的测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所有任务证据的等级均为优秀,则该项微能力的测评等级结果才为优秀;若任务证据中有任何一项不满足合格及以上要求,则最终测评结果为不合格。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能力描述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
1、判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有效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2、养成电脑防毒、杀毒和信息备份的习惯;
3、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4、了解赌博、暴力、色情等网络产品对人的危害,提高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
5、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游戏,恰当处理虚拟时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提交指南
1、活动方案:提交一份针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活动方案,包括主题、目标与内容、对象、活动形式、环境等。
2、活动简报:提交与上述活动方案相对应的活动简报,要求有真实的活动照片,图文并茂,完整展现活动过程。
主题:小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活动方案
目标与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需要为孩子们灌输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不仅包括网络安全,还包括文档的安全、版权使用等方方面面,在自由使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也要主动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活动对象:小学生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
活动形式:
活动一:观看信息安全介绍视频
首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信息大爆炸时代》视频,让学生领略和认识到信息时代到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巨大变化;然后播放《<解密科技>之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片段,让学生在了解信息时代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更需要注意方方面面的安全,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资金安全和网瘾控制三方面。
活动二:教师信息安全经验教训分享
教师就本人和计算机打交道、和手机打交道的经验,分享使用QQ、微信和邮箱等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应用软件遇到的困惑、密码忘记或设备更换后如何转移相关数据和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的举措,尤其是最常用的QQ和微信,涉及到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通过层层加密并与手机账号绑定、邮箱绑定甚至设备绑定、指纹绑定等措施来实现高等级的安全防护。
活动三:信息安全,从我做起
三年级开始的信息技术课程就已经教学生开始上网、使用搜索引擎,并且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涉及到了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平时的居家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可能是手机控,不仅把微信和QQ玩得比家长还熟,而且已经有了基本的网络社交圈子。本次活动中,教师要号召同学们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随意地添加好友,扫码需仔细分辨,不玩暴力游戏,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等等。
本次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分享分享自己是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的,通过互动了解学生,通过互动让学生也把自己朋友圈的事情晒一晒,让他们彼此增进了解。开诚布公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们知道网络是开放的,我们的生活更是开放的,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开放,需要有节制,不能一味去索取,也得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活动简报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要求,在教育系统培育“四有好网民”,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按照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在校园开展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网络安全宣周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向每位学生发放了网络安全知识手册。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和内容丰富的实例,并且由网络信息中心的专业教师向广大学生普及上网安全、移动网络安全、电信诈骗注意事项、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同时,在学院宿舍、食堂、教学楼等人流密集的区域张贴网络安全宣传海报,利用校园内多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动漫视频和宣传标语。为了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交互性、趣味性,学校还利用微信、QQ等平台向学生推送网络安全周动漫视频宣传以及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链接,加强师生网络安全知识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捍卫网络安全,维护晴朗的网络空间,传递网络正能量。我们还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健全学生安全信息工作。在每年开学初,学校都做好“三网一岗”建设,充分利用学生信息群,学生干部信息群,学生安全员信息群,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信息渠道通畅,切实维护学校的安全。
2、加强节假日期间学生上网安全教育。学校高度重视节假日对学生的上网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在正规网站查找信息,不随意透漏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随意点链接等。
3、利用班会、宣传板、海报等宣传形式,积极宣传网络安全、开展抵制传销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认清传销的违法犯罪性质和加入传销的危害性,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增强防范和抵御传销的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这次活动增强了师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倡议全体师生科学用网、文明用网、自觉维护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实施建议
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案例教学、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信息安全保护的知识,教师除了教授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达成共识和理解,例如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用表格、概念图等方式列出使用互联网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保护举措等。此外,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是融入日常教学的、渗透在教师的日常言行与常规教学之中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