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3-10-17 17:56:20互联网心得体会手机版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

多元融合拓视野

在《2023版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的学习中,首先的感触便是“音乐”已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提升为“艺术课程”。这就意味着不论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向都需要有着与时俱进的变革,做一个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的音乐教师。在认真聆听中发现,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都包含在艺术课程内容之中。这些原本单一的艺术门类课程在这次的艺术新课标中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课程学习,而是在艺术共有特性的关联中,从‘单一型’学习走向‘综合型’学习的多元融合。在渗透了美学、生活、社会、科技等人文领域的学习内容中,将艺术的多样化紧紧融合在了一起。不同的艺术课程在视觉、听觉、动觉的联动下,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综合理解,开拓艺术视野,让学生在不同美育学科的学习中实现对艺术的参与实践、激发对艺术的想象力,并能促进学生在多元艺术中不断发掘艺术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创造之美,这对于音乐教学将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融合其他类别的艺术课程,获得多样的艺术能力,真正感受到触类旁通的艺术之美。

分段设计细体验

杜老师为我们具体解读了《2023版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中学段划分的设计思路。我们关注到对学段进行了这样的精心设计:第一学段1-2年级,学科内容为唱游·音乐,美术·造型;第二学段3-5年级和第三学段6-7年级,学科内容均为音乐和美术;第四学段8-9年级学科内容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和影视的全部课程。艺术课程的设置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发展阶段等综合学习能力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更能凸显学科特点、学习能力在不同学段对艺术学科“渐进展开、分步达成”的体现。我们也关注到了对音乐学科的设置是贯穿于整个九年艺术学习之中的。从一年级唱游·音乐到九年级的音乐创编表达,从浅入深,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聚焦音乐学习的内容、音乐学习的全过程,并在感受真实的学习经历中不断获得对音乐的体验和认知。学生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步丰硕自己的音乐思维,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过程将唤醒学生对音乐美的追求,丰盈着由内而外的情感,在体验中收获音乐之美。

凝炼素养促提升

在杜老师抽丝剥茧的解读引导下,我们更加明确了《2023版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所指明的方向:那就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课程中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久的培养过程。做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音乐,挖掘探究音乐本体,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关注学生,引导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体验、认知、表现、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学课标,明方向,我们将继续向美而行。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2

今天非常荣幸学习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音乐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杜宏斌老师的专题讲座:《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2023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解读。从2023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到2023版新课标的编写与解析,杜老师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着老师们深入思考新课标编写背后的内在深意,让我们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找到了更好的方向和目标。

在今天的讲座中,让我最有触动的是2023版新课标中对音乐学段设置的重新构建。在杜老师生动有趣的解读中,我们发现,2023版音乐新课标强化了音乐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从低阶至高阶,认知规律、情感需求、社会交往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其学段内容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表述更为具体,并在“课程实施”模块附以“学业质量描述”,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较强,使得音乐教学更有规范性。

新课标的“学段”改革,再次更新了教育的方向,凸显了教育的本质。“学上→学好→学优→学精”阶梯式地见证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它更像无形的钥匙重新开启了我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对“培养怎么样的人”的思考。教育是没有终点的,而我们最终要带学生到达的“彼岸”又是哪里呢?是某一节音乐课?是某个知识要点?或是某个音乐作品?在杜老师耐心的解读中,让我们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了全新的思考……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思维逻辑“从点,到面,再整体”,而这种逻辑用辩证的方法来看或许只是一种相对的思考模式。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具有瞻高远嘱的眼光,尝试倒着“规划”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应该非常明确“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也就是先找到那个“整体”,再到“面,我们怎么去实施”,最后具体到“点,课堂中我该如何操作”。“没有目标的努力,就象在黑暗中远征”,将音乐课堂上有限的音乐“感悟”内化为自生对音乐的理解,有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有反思和批判音乐的能力,才是我们育人最终的目标。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主动“吸收与生成”,架构起他们与音乐之间的通感联系;明确学段目标,优化课程,将音乐学习内容合理整合;以主题式,阶梯式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丰富、健康审美的情趣的养成。

2023版新课标的重启与更新将是艺术教育的一次重要蜕变,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思考模式,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3

在徐老师的引领下,有幸参加了杜宏斌老师的新课标解读讲座,杜老师细致深入的解读,使我对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感悟,新的展望。课标好比一根“指挥棒”,只有理解了,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关键词1:融合

2023版课标从音乐课程标准过渡到艺术课程标准,同一课标,引领各艺术学科,有分有合。杜老师在讲座中提到:“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融合的课程”。这点不仅是我,相信各位音乐老师也都深有感触。一节音乐课,通过感受、体验、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结合美术、戏剧、舞蹈等进行设计,我想这就是融合。前不久观摩过一位老师的优质课《龙的传人》,这位老师用毛笔字勾勒出音乐的旋律线,给学生呈现了一幅中国山水画。我曾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也结合过舞蹈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通过新版课标的引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融合教学,关注其他艺术学科的标准,以更加严谨、专业的方式运用到到音乐教育教学中,以新的标准,创新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2:中国音乐文化

2023版新课标将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从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比重。杜老师在课程目标转化中提到,新版课标加重了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习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着重学习本国音乐文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则音乐小故事:在六年级下的一节常规音乐课中,我带学生欣赏《阿细跳月》,并请学生上来跳一跳“跳月”舞步,然而学生比较害羞、不愿举手,与我对视,我只能点名邀请几位同学上台与我合作。第二天的音乐课上,我给同学们欣赏一段流行歌曲片段,学生的活跃度明显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同学说“这才是音乐嘛”,见状,我思考了许久。

在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下,学生喜欢与时俱进没有错,并不是孩子不喜欢中国音乐,而是她们感知到的中国音乐文化太少,通过音乐教材上的感受与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新课标提出加大中国音乐文化主体地位,这真的太令人期待了。

通过杜老师细致耐心的解读,使我对新版课标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音乐教学有更多期待,向美而行,我们来了。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4

在今天的教研活动中,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针对2023版音乐新课标进行了细致解读,让我对音乐新课标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从杜老师的解读中,我感受到新课标内容的严谨,要求的细致,从而也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还需要多多学习,多多历练提升自我能力。艺术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新课标的修订由音乐课标转为艺术课标让我感受到,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会更加注重多元综合的发展。

杜老师分享的内容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一、二年级趣味唱游的解读,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单纯可爱,对新奇有趣事物的向往,是这个年段学生的一个特点。丰富的唱游活动可以激发低段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玩音乐游戏、做律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理解歌词内容、模唱歌曲旋律,在唱游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理解音乐知识、掌握表演技能。

低段的孩子是充满童真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童真童趣之上,带领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唱。我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经过设计的小环节更受低段学生的喜爱,例如拍节奏时加入动物形象,学着乌龟走一走,学着兔子跳一跳,能让学生在体验创造的过程中感受与理解节奏的不同时值。低段的学生对音乐概念的认识是感性体验之上的,他们更喜欢直观、形象、可以参与其中的音乐活动。

我认为这一学段的教学更契合教学目标的第一维度,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以及学习兴趣的具体表现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当教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音乐,探索教学方法,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能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去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美好,我想这样的音乐课一定是快乐的!唱游将演唱、演奏、声势、舞蹈、即兴表演这些艺术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体现音乐教育更加综合多元,更聚焦育人目标,强调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能够通过不同的视角带领孩子领略多彩世界。

音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凸显美育的功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课堂教学,多思考,勇创新,敢想敢做,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努力奋进。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5

打开电脑、戴上耳机、翻开笔记本,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静谧的空间,我开始了今天的学习:聆听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2023版新课标解读》专题讲座。由于疫情,我们只能隔着电脑屏幕学习,但却隔不断学习的热情。

边学边记,在杜老师的解读中,我的内心充盈着震惊和欣喜。震惊的是,看似薄薄的一本课标,背后却需要那么多的积累与付出,讨论与交流……欣喜的是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具身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显;并且课标还新加入了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使评价有了更明确且细致的表现,让我们一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了更清晰的评价指向。

一、凸显学生主体培养音乐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呈现“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已经不是新概念了,从2023年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儿童的学习主体性。时间已经悄然过去11年,但是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还有听课时看到的各种课堂样态,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非易事。老师们把最大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教”,“教”这一个动词就能看出,老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依然在被动接受中。然而,教学本身是一种对话性的活动,是一种与自我、与教师、与文本、与环境场、与文化本身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交流与谈话,还包含着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与行动。弗莱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能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有意义”。

由此我想到师徐老师给我们评课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便于理清我们自己的思路和思考过程。同理,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也应该让学生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注重音乐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问他们“这是什么音色?”“这段乐曲有什么特点?”“这个节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从而帮助学生能自主、自发的理解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而不只是着眼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实现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化为一种能力,最终形成音乐素养这样的学习路径。

二、唱游音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2023版课标将“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大板块,十四个学习内容包含在十个学习任务中,这是一个新的改变。我特意关注了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习任务,如图1:

其中,第一个学习任务“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回看徐老师给我们指导的音乐课,无不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们在初感知、细体验、深理解中逐步主动的思考音乐。想到我的第一堂去市里比赛的课《小渔篓》,就是在形象有趣的“学螃蟹”“找螃蟹”“吹海螺”“听渔歌”等唱游活动中让学生们感知了歌曲的节奏感、韵律感,歌曲背后的情感,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凸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课标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凸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内容选择上提出了以中国作品为主的要求。我们国家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外媒等的充斥下,我们学生可选择的音乐素材实在是太多太多,他们喜欢听外文歌曲、喜欢西洋乐……却忽视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音乐。这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很大影响的。有时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聆听极富民族韵味的乐曲时,引来的是学生们的哄堂大笑与不甚理解,仿佛这些作品离他们非常遥远。这一现状急需我们改变,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改变的方向与要求。

隐隐的,有一些小小的期待,期待新编的教材,期待生本的课堂,期待文化的自信!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6

近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3版)重磅落地,该新版课程标准指明了未来至少十年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方向。我第一时间下载并略览,深感新版课程标准字字珠玑,值得细细品读领悟。

近期有幸聆听到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杜宏斌老师对于艺术课程“音乐”学科标准的解读。在杜老师的讲座中,“育人”“思维”“素养”“融合”“体系”等高频词不断出现,引发了我对新版课程标准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些许思考。

一、目标与导向:坚持以美育人,重视批判性思维与核心素养

新版课程标准的三大课程理念中,“坚持以美育人”首当其冲。“以美育人”正是此次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实现其“育人”功能,音乐教学的目标与导向应该指向何处?这的确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去思考与探索。

对于“以美育人”,杜老师着重强调了“素养导向,促进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在不少音乐课堂上,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设问,“音乐带给你怎样的心情”“这是什么乐器的音色?”“力度是强还是弱?”……这些问题虽有针对性,但缺乏启发性,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还尚有距离。杜老师指出,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能代表其“能力”以及“素养”的形成,只有当他通过完成某一项任站在“有趣有效有意味”的梯度式课堂逻辑上务后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了迁移与运用,知识与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最终逐渐形成“素养”。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关注学生主体在场的具身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二、厚度与深度:强调融合理念,推进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实施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整合为“艺术”,艺术课程强调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合了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杜老师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融合”课程、综合课程,声乐、器乐等教学内容无不渗透着舞蹈、美术等课程元素。如果音乐教师能将“融合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欣赏”“表现”“创造”等艺术实践与相关学科、相关文化相结合,音乐课堂的“厚度”便能增加不少。

那么,观照学生九年的音乐学习,从学习的持续性、连贯性角度考虑,教师该如何融合式、递进化地开展音乐教学呢?在杜老师的讲座中,“音乐课程内容体系(音乐本体学习内容)年级进阶示意图”让我印象深刻,它以类似“热度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各教学内容在学生九年音乐学习中的比重,生动呈现了融为一体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体系。

为此,我特意查阅了新版课程标准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描述。从1-9年级,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学习经历了“感知-体验-了解-理解”的阶段性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去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推进教学内容一体化实施,这对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深度”大有裨益。

未来已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3版)关于“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描述,艺术学科“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期待通过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努力,在未来的“美育”课堂中,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会更加彰显,音乐课堂的“育人”品质会更有厚度、更有深度。

向美而行。音乐课堂,“美”字当头。美,不仅应停留在音乐本身的审美,更应延伸到音乐背后的意味。相信新版课标必将成为未来音乐教师驰骋课堂的“船桨”,向着更美好的远方,乘风破浪、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