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1
刘鑫
有这么一个人,他胸怀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过了条条大河,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这么一个人,他勇于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为前人所不可为,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寻到了长江的真正源头!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时期,他因考试落第,心生沮丧。他的父亲对他说:考试落第没关系,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树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多么豪迈而又坚定,他也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这既是他胸怀大志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寻山远游的真实写照!
他看过黄山奇石、见过庐山瀑布、观过双龙洞石窟,朋友说他“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这一切正是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他双脚踏遍五岳、游历九州、溯源长江,历经三十余载,融入自然、敢于实践、呕心沥血,终于著成《徐霞客游记》。游记既对我国大好河山有着准确、详细、丰富的描述和记载,又充满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为探寻长江正源;不远万里、忍受伤痛,只为纠正前人错误,他不计辛苦与劳累的理想与豪迈,不怕挫折与阻碍的恒心与毅力,令我无比震撼,这让我想到《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徐霞客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远。他未走完的路,我们要继续前行!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2
张艺
“明明暗暗,惟时何当?”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谁在安排这一切?
“圜则九重,熟营度之?”青天这么高,谁能度量它?
这是屈原对天发出的惊世之问,激励着后世不断探索前进。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没有找到答案,但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比答案更珍贵。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听屈原的劝阻,要与秦国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怀王宁愿听信谗言却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愤,他悲愤这世间乌烟瘴气,楚怀王身边尽是贪婪狡猾、愚昧无知之流;屈原惭愧,他愧对战火中饱受摧残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洁,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写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扎根在南国的土地,难以迁徙。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时至今日,屈原的这番话仍告诫我们要做一棵橘树,扎根故土,爱我家园!
漫漫时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续了千年。而今,中国天眼就是人类求索的眼睛,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远。屈原深遂的目光,透过中国天眼,看向漫漫宇宙。“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做一棵橘树,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永世不移!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3
王雨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典籍里的中国》绘声绘色地向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传奇一生,我深刻体会到《徐霞客游记》不仅是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精心描绘,更是徐霞客奋斗一生、拼搏一生、奉献一生的智慧结晶。这本书凝聚着徐霞客朋友的无私帮助,过路人的热心付出,父母的殷殷教诲。
徐霞客曾生肺腑之言:“父爱如山,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母爱如河,让我行万里路,而心中有恨。”徐霞客父亲对他疼爱有加,让他受益终生,“丈夫当朝碧海暮苍梧”的志向就此萌芽。他的父亲逝世后,他痛不欲生,但他的母亲引导他走出悲痛,鼓励他踏遍祖国大好河山,指引他探寻长江源头,告诉他大丈夫志在四海。于是他怀着坚定不移的志向满怀信心地上路了,母亲的鼓励帮助他化险为夷,指引他找寻到正确的方向。没有徐霞客父母的谆谆教诲,哪里还会有举世闻名的“千古奇文”——《徐霞客游记》呢!
《徐霞客游记》里最为人所知的莫如是“万里遐征”这一篇章了。“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并论,不知其源之远。”徐霞客的实践精神和追根求源的探索品质让人佩服。面对强盗的掠夺,他宁愿交出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与歹徒斗智斗勇,誓要保全他苦心记录下的日记。“这对于你们来说一文不值,对我却价值千金。”一语既出,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苍梧山,站在山巅,他动情呐喊“我做到了,我做到了!”让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我也不禁跟着欣喜若狂。
为溯源长江,即使恶病缠身,他仍不顾生命危险,坚定信念,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着长江源头迈进。路途中却因体力透支未能喝到长江源头的水,但他仍矢志不渝,一定要再找个机会去长江溯源。然而,触目惊心的一刻发生了:在下山途中,他腿疾再犯当场昏迷。旅程竟在云南终结。醒来后他还铿锵有力地说就算是爬也要爬过去,可惜好梦难圆,他终因疾病未能完成自己伟大的梦想,即便如此,他也已经完成了一生中最光荣的使命。
“何处不可埋吾骨也!”他身上体现出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他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徐霞客以笔代心,以足为誓,以践为本,开创前人未走之路。“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亦当从小立志,立大志,立长志,立远志,沿着先人的脚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4
李艳斌
大年初二晚上,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认真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开爱奇艺app搜索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解说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解说很明朗的说明了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篇讲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艰难不易,讲述了古代文人先贤们爱书、护书、传书的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景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禹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讲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
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锵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单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
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复杂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欢,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上一两篇。
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偶尔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欢。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该是欣慰的吧,因为他及家人历经艰难保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5
本期节目以孔子弟子端木赐的视角讲述了孔子收徒讲学,周游列国,传承“仁”思想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演员演技高超,更令人感动的是孔子了不起的坚持,笑对人生的坦荡。
在整场戏剧中,令我最影响深刻的是孔子梦见已逝的颜回和仲由,他们拜而离去的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也令我感动至极,悲痛不已。颜回天资聪颖,仲由刚勇豪爽。于是孔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但两人却先他而去。但是相比两人离去时应该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吧,这更能体现出“闻道”的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只有“闻”得大道真理,方能实现“天下大同”。
而这句名言也让我想起了一本曾经度过的书——刘慈欣的中短篇代表作之一《朝闻道》。《朝闻道》是一部蕴含着“闻道”精神的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丁仪以及一众科学家驱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寻找宇宙的大一统模型时,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他蒸发了爱因斯坦赤道,表示这样会使宇宙毁灭。然而,迫于知识密封准则,他没有说出宇宙的大一统模型。一种科学家不甘心就此放弃,他们为了追寻宇宙的奥秘,做出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问题的答案。尽管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亲人极力劝阻,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在得到答案后化作强光离开了这个世界……
最终,丁仪的女儿躺在草地上,问她的母亲:“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母亲不能回答。她又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母亲哑然无言。
宇宙浩瀚无垠,“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成宙”,但我们总会去相信它是可解的。然而,人生比宇宙更加不可捉摸。
这是一个冷酷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也是作者对生命与真理的终极思考,让人惊叹。
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一样,科学家与孔子都追寻着真理,不过孔子追寻的是安邦治国平天下之道,而科学家们追寻的是宇宙的终极奥秘。然则大道至简,万本归一,这正是为了理想,为了目标终身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这“牺牲自我以成全天下人”的精神,在千百年来激励着一群仁人志士,知识分子为国家兴亡,天下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完美的诠释了“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知行合一”啊。这期《典籍里的中国》,我受益良多。
每次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我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和敬意。在浩瀚的宇宙中,在茫茫的人海里,在时光的洪流上,有多少个在芸芸众生中渺小却又不平凡的存在,他们靠着信仰和目标勇敢的,坚强的活着,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不朽的传奇。
让理想的光芒照耀人世间,“朝闻道,夕死可矣”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6
李蕊圻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所创立的纪传体也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到两千多年前,与司马迁“千年一拜”。几度哽咽,热泪盈眶。
司马迁出身史官之家,少时便跟着父亲司马谈饱读诗书。对他来说,修史、做史官不仅是家族传承,更是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完成与否是忠孝的体现。
他二十岁便随父畅游祖国大好河山,历览文明之旅:在九嶷山追怀舜帝的美德;在会稽山感怀大禹的无私;在箭楼体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河边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畔沉思项羽的败亡……
随着一幕幕画面的展开,蒙曼老师不禁赞叹:一个个三千年的群像,就这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几经周折,他回朝任职太史公,却遭“李陵之祸”,无故被贬入狱,遭受腐刑。身体乃至心灵上的折磨,以及世人的讽刺冷眼,都没有打败他,在孤独、痛苦与愤概中他坚定地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历史巨著。与其说这是命运对司马迁开的玩笑,不如说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司马迁在厄运和磨难中涅槃重生了,这不仅坚定了他书写历史的信念,更让他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以《五帝本纪》开篇,炎黄联盟、开启统一的上古时代结尾。首尾呼应,突显了司马迁大一统的历史观和家国情怀。字里行间家国情怀的真情流露,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他不负时代的寄托,奋笔疾书,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中华文明史历久弥新的震撼,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发自肺腑的骄傲。
激动、震撼、感动、景仰,夹杂其中,五味杂陈。《典籍里的中国》让人拍案叫绝,观来酣畅淋漓,令人受益匪浅。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7
黄鹂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8
孔子一生坎坷,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处于礼崩乐坏的乱世,因其思想与当时政府想要的强权治国不合而倍受排挤,寿命很长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直到现在,我觉得我们依然没有资格说出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达成了,只是仍然在途中。
孔子的理想世界是百姓安居乐业、人人满足、没有苛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人人皆君子的和平世界,可这十分理想。
虽说现在的世界离人人温饱都得以解决很近,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完成,但人本身就特别喜欢竞争,即使是一种毫无用处的东西,也会因为人有虚荣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自信心、精神满足,让人们觉得自己有用处。这种需求有两种主要方式解决:1、超越他人,成为人上人;2、帮助他人,受到肯定。
第一种就是竞争,如大家所见,现代社会就是不断地竞争和超越,当有人发现自己以一种同别人一样的方式竞争不过别人时,就会也因为虚荣而使诈,用不光彩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人一定会有,要么就是拼了命的工作,造成内卷,重蹈覆辙。让每一个人都不得安宁,也就违背了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
再来看第二个互相帮助,分成两种来看,1、过分帮助,那么所有人都爱管闲事,自己的事情完不成,天下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了?并且这样人们既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还因争着帮别人而一事无成,会导致社会停摆、危机降临。2、适当帮助看着合理多了,但哪有那么多忙呢?人人君子,自然社会有序,并且有麻烦也不愿意麻烦别人,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各自为政的世界,对比现代社会,若决策者过分多,则意见将极不统一,办事效率也会极低,放到世界上就是世界发展会很慢,不团结。
其实还有最后一种情况,“人人无欲”,与朱熹的主张差不多,“存天理,灭人欲”会使世界发展极慢,因为人类的需求也多不到哪去,人人做咸鱼,科技、经济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发展迅速了。
以上第三种情况还没有将道德这个最大的变数算进去,君子本身就难做,小人会不断地欺负、道德绑架君子,除非能做到多数人几乎同时成为君子,否则大同世界的形成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没有出路了吗?
我相信啊,只要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余力去帮助他人,活在当下,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无限趋于大同的世界就会存在。黑暗永远不会消散,光明亦是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典籍里的中国》的综艺文化节目,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好处,可以知道个人修身之要,它还带我们识读《尚书》呢!
我们先看到了《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姒禹还有一项伟大的功绩,那就是定九州,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州并称为华夏九州。
第二篇是《牧誓》,讲的是商纣王实施暴政,残害百姓,周武王为安定百姓,举兵讨伐纣王,决战前在牧野所作的誓师辞:“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立好你们的矛,我马上要宣誓了。周武王的誓师辞让士兵们热血沸腾,最终将商朝推翻。
我们之所以能够读到《禹贡》和《牧誓》,还要感谢一位古人,名叫伏生(又称伏胜),他读了90年《书》,一生爱《书》,一生护《书》,妻儿都因舍命护《书》而亡,到了山东老家,却因为逃兵火把60多篇《书》放入墙壁,多年以后重回家乡,他挖开墙壁,发现60多篇《书》只有28篇完好无损,虽然只有28篇,但是还是世世代代传了下去。有句话说得好,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所以我们要感谢舍命护《书》的伏生,让我们读到这珍贵的上古之书,如果没有伏生的传授和讲学,那我们也就读不懂《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10
刘城豪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11
819班梁昊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简意为“战争,关乎国家的紧要之处,系及千万生民的存亡,不能不仔细探究。”孙武先是著成了《孙子兵法》这一被后世诵为“兵家圣典”的大作,后又为吴王阖闾献计近十载。最终,却也抱着无穷的失望远离战争,归隐山林。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包括战争的一切行为,大多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找到最正确便捷的道路,真正做到“善之善者也”。往后延伸,我们便可以知道要“慎战”,“重战”。慎战,即为量力而行。倘若《长津湖》中部队在行军遭阻时杀敌心切,又岂能安全地隐蔽起来?而重战,就是在必要时倾尽全力,不辞劳怨达到目标。
孙武,童年时祖父立功,被赐姓孙。后在少年时期,历经“四姓之乱”,叔父被构计陷害,因而立下传孙氏兵法之大计。逃往吴国著书期间,偶遇并救下伍子胥。伍子胥父兄本为楚国忠臣,却惨遭奸臣陷害,死无葬身之地。伍子胥报仇心切,逃往其对立国吴国,在与孙武结下刎颈之交后,互相别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奔波之后,伍子胥助阖闾上位,得到重用。伍子胥不忘大恩,一日七次向阖闾举荐孙武,吴王熬不住劝,接见了孙武。
孙武是何许人也,其才干一下被阖闾看中。念吴国大业,阖闾积极向孙伍两人询问计策。两人齐道曰:“要想灭楚,先需强吴,而后肄楚,最后决战。”强吴,就是要做好充分的自我准备,提升自己的才干,从实质出发;而肄楚,就是要探清目标虚实,不打没有信心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可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最后的“决战”,往往是最关键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到了真正的最关键的时机,往往学会变通者才可取胜。
在孙武的建议下,阖闾下令广积粮仓,高筑城墙,此是为第一步。而后,派兵骚扰楚国边界,而又不动干戈。几年的准备下,楚国终于按捺不住了,派兵伐唐。此乃兵家之大忌,十三连胜国内象棋冠王有云:“子不在多,关键在于战术的得当,两翼空虚,便给了敌军可乘之机。”这一伐唐,给了吴国一个机会,便一举在柏举给了楚国当头一棒。眼看大捷在望,吴军却开始就地烧杀作乐。尽管孙武百般劝告,依然不被阖闾所听。孙武念想已经完成使命,自己也不再受用,干脆又退了山林,与伍子胥再次相别。
不久,夫差继位。昔日的大捷士气早已被打得消散,碰巧又受权臣蛊惑,赐死了伍子胥,可怜一代贤士,还是落得其父兄的下场。话说,没有了贤臣的辅佐,夫差很快被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国。唉,骄兵必败,武圣关二爷也正好是被吕蒙算计,败走麦城。我们之中,又何尝没有第二个夫差呢?
孙武听说此事,悲伤逆流成河。只叹“死人不可以复生,亡国不可以复存”。孙伍两人一世之交,还是不能在最后一刻相见。回想当初孙武为子胥熬的第一碗粥,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也会有几个至亲的朋友吧……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12
大家了解《本草纲目》吗?《本草纲目》是一部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化学以及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类节目,了解到了《本草纲目》《楚辞》《史记》《论语》等等著名的中国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是撒贝宁主持的节目。每一期都会挑中国古代典籍进行戏剧演绎,介绍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节目,讲的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他父亲是一名名医。李时珍也十分想像父亲一样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亲一心想让他读书,便对他说:“行医难,你不要像我一样,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读书,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时珍并不罢休。他三次向父亲请求,答应他去行医,他的父亲最终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问他:“你为什么要行医?”李时珍说:“我想造福百姓,给他们治病。”李时珍的父亲后来终于答应了。李时珍也随父亲四处行医,但是后来他发现,历代的本草书有许多地方有错误。他就下定决心,要修订一本新的本草书,以防百姓看病时抓错药。李时珍四处行医积累医药学知识,在民间搜索药方,历经30年,终于写写出了一本16部、52卷、近190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本书首次将本草用纲目分类。当他要去印刷时,当地最大的书商对他说:“这本书有190万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虽然想帮助先生,但是真的无能为力呀!”李时珍说:“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书商想了想,说:“如果能求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王世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会竞相印刷。”李时珍听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贞作序。他到了王世贞家,经过多次求见之后,才顺利地见到了王世贞。王世贞看了书之后,也被震憾,答应为他作序。但是李时珍担心这本书还有纰漏,又拿回去经历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让王世贞作序。终于书商胡承龙愿意印刷此书。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书刚刊印好,李时珍却撒手人寰。
在当时情况下,写《本草纲目》十分困难。但是李时珍不畏困难,逆流而上,最终终于刊印出版。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是他没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我们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纲目》这样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坚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时珍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坚持就是不怕困难,不放弃!坚持,就是将自己喜欢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13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观后感 篇14
819班汪宇熠
一部名著,延续千百年,历经三代名人之手;一种精神,传承无数载,受尽风雨永垂不朽,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里的中国》的主题《周易》。
《周易》分为《易经》与《易传》,相传我国对于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时期的周文王结合前人研究与个人见解,著成《易经》;近古的孔子及弟子,为《易经》作注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司马迁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在文王父亲季历时,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诸侯的首领。而后周文王父亲被商纣王杀死,文王继位。因为文王十分贤德有礼,许多贤人志士前来投奔他,商纣王出于忌妒,将他囚禁于羑里,并来害了他的儿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绝境之中仍然没有放弃,而是潜心钻研先祖伏羲留下来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经》。这就如同司马迁后面所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古时的志士们尚能在如此绝境中完成巨著,我们就更不应该为了某个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目标!
犹记得我第一次看关于《周易》的书籍时,书上全讲的是八卦风水,晦涩难懂,于是我很快就不看了,并且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故弄玄虚的讲风水的“杂书”,怎能名入“四书五经”之列?
直到今天,我才对这本书的看法有了转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听到《周易》里的两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显然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习天,以自强不息;学习地,以厚德载物。那么,这做人的道理与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径庭,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孔子之前,《易经》大多是讲天象与自然;而在孔子对其深究并著成《易传》后,《周易》便开始偏向于关注内心与伦理,孔子促使周易》由占筵之书转为义理之学,对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易》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学习“天”,因为天始终刚劲坚挺、运转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从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如同我们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坚持理想,坚持信念,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认为,每位华夏儿女都有责任将《周易》带给我们的自然规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传承下去,将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