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500字

2023-11-26 17:48:02互联网范文大全手机版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篇1

本周五晚,在班委的组织下,我班团员同学统一参加了观影红色经典团日活动。本次观影活动中,我们观赏的电影是经典红色抗战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电影欣赏结束后,我们举行了剧目分享会,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地发表自己对电影的感想。

A同学具体分析了电影故事中的部分感人情节,并向大家普及介绍了电影取材的真实抗战故事。李白烈士为解放胜利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令大家热泪盈眶。

B同学对电影中出现的汉奸走狗表达了蔑视与不齿,同时也警醒大家敌人不仅来自外部,也可能藏于内部。

C同学提出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正是由千千万万个李侠(电影主角、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看似与我们毫无瓜葛的革命先辈们却又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的血与骨渗透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希望我们能铭记先烈们的精神并将其薪火相传!

此外,在本次的剧目分享会上,同学们经常纷呈的发言让我们了解到了每个个体对于电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从崭新、不同于自身的维度重新审视这部经典红色影片,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其的印象、理解与感悟。从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优秀同龄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取得了精神上的收获,更在无形之中巩固了自身对革命英雄的尊敬与炽热的红色情怀。出自 wwW.WeNaNDaQUaN.CoM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篇2

《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一代红色经典,这部电影的名字吸引了我。电波本是会消失的,而从主角手中发出的信息却永远不会消逝,虽然他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不曾死去,他的精神激励了身后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在主角身上看到了许多绽放光芒的精神。第一,坚持信念的理想主义。20世纪以来,完美国家不断遭受到战火,动荡不安,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正是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数代甘于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倘若所有人都能坚定理想,凝聚力量,共同为祖国建设而奋斗,那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是指日可待的;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面对决定亲赴的革命生活,面对重重险恶的斗争环境,主人公主动担负起艰巨任务,吴老师敌人的严刑逼供,还是反对派的威逼利诱,主人公总是从容不迫的应对;第三,舍身忘我的无私奉献。正是由这样甘于奉献的人的存在,伟大的革命事业才能成功,人民的幸福才得以到来。党的誓言,在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最生动与最真挚的体现。

中国,是不会被他人击倒的国家,中国人,是不会被寄到的人民!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篇3

罗怀臻说:“看来,处处笼罩在危机中的场景与颇具生活气息的舞蹈交叉呈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真实感受。”

罗编剧点出了本舞剧的几个特点,曲折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悬念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用演员的舞蹈来推动来传递感情。在大多数人心中,红色文艺往往是《红色娘子军》那样古老的作品,但是《故事中的中国》,用年轻并具有活力的方式,讲述了党的故事,让无数年轻人为之落泪。

曾经我感叹,我们国家看似强化意识形态,却并没有将意识形态宣传和文艺紧密结合,以情动人,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永不消逝的电波》告诉我,我们在做了!我们努力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让更多人去感受到党的艰辛和不易。

看了全片,我深受感动,动手去查找了原型人物——李白烈士。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的眼眶湿润了。李白烈士在被捕前的最后时刻,发出的电波信号是“VVV”。这是事先约定好的预警信号,一旦出现这个讯号,就代表发报员已到了最后的危急关头,提醒延安以后万不可再联络此地,因此,在隐秘战线上,3个急促而连续的“V”也被看作是绝命讯号!

这三个v,是李白烈士守卫秘密的决心,危急关头,他置自己生命安全于他处,眼中只有党。我看到当年,为了建立新中国,解放上海,无数烈士与腐朽的国民党斗争。一个腐朽的政党是没有办法阻止先进共产党前进的脚步的。即便李白烈士被逮捕了,还会有更多年轻人为新中国而流血流汗,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于奉献。

我想到当下,腐朽的官员在这些先进烈士面前是何等渺小,他们被资本腐蚀,忘记了党的纯洁性,只图个人利益,这实在是堕落的作为。我立志成为一个爱国爱人民爱党的团员,真正为人民做出贡献。

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 篇4

老电影自有它的魅力,更不必说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这种经典。

这是一部谍战片,讲述的是我党优秀地下工作者李侠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限于整部电影的时长,本片无法像一些长篇电视剧一样面面俱到、有太多细致的描写,而是很多地方只能匆匆带过。但这并不影响本片的节奏,反而更凸现了电影工作者们有的放矢的高超艺术技巧。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是有它一些“硬伤”的。比如整体表演风格更偏近于话剧,和观众有距离感;人物脸谱化较为明显,用小品里朱时茂的话来说就是“他穿上这个衣服他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啊。”主人公李侠仪表堂堂、气宇轩昂,观众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正面角色;至于片中的日本人和狗腿子,大家一瞧也能感受到他们不是什么好东西。

对于有些观众来讲,这并不是什么好的观影体验,但我不这么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看待任何一件事物时,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时代,是一个人均文化水平不高、物质供给相对匮乏的时代,客观来讲,那个刚刚完成扫盲时代的人民群众的艺术赏析能力,和今天的我们的确是存在差距的。对科学文化、文艺作品较少的接触,是造成当时影视作品脸谱化、表演戏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让艺术更好地贴近当时的人民群众,才能让文艺作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譬如跟二三年级的孩子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是容易理解的。但倘若你硬要塞给他《春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他只怕会看不出所以然,还觉得李白水平低。

这部影片让我对“局限性”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只觉得我们不能随意地去苛求,甚至去批评一些过去的事物。前人的高峰我们是要去攀登和超越的,但不能攀登了过后觉得不过尔尔,因为我们至少背着更轻便的行囊、踏着更舒适的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