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2
今日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关于2023版新课标的讲座。新课标四大新增内容:“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五大变化: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4。增强了指导性5。加强了学段衔接。我的学习学习收获:1。育人方面,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是最典型的表现,平时要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关注育人导向如何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三观形成的完整过程。2。核心素养总目标是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要让学生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语感,积累经验,形成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和美。3。这些目标的达成都要关注情境和活动,任务驱动,让学生能够实践。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3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跨学科教学”是新课标中的一个热词。作为教师要利用、统筹、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拓宽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形式与路径,形成学习型场域,建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的学习环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集群”“整合”等实施策略,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强调学科间的有效融合,更加重视学段衔接,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维度拟订,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契合,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更深刻的指导意义。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4
今日听了吴欣歆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解读,我主要对于阅读能力提升有一些想法,大量阅读一定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新课标将孩子的阅读能力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我们应多引导孩子通过他们感兴趣的点让孩子爱上阅读。第二层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之后的书面表达打下基础。比如读绘本,绘本读完了不等于阅读的结束,可以引导孩子去复述,可以跟孩子去探讨绘本的内容。第三层是整本书的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强调了综合应用,把语文和其他学科相结合,阅读之后能否真正的理解,未来的考察一定更加的灵活。我们应该把课标当作一个指导,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5
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仅学习效率低下,学生也很难获得成就感。而教师根据学习活动合理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愿望,帮助学生自主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创设“小导游介绍”的情境,让学生寻找圆明园中景点的巨大变化,合理组织语言让其他同学体会到圆明园被毁的巨大损失与自己的痛惜之情等等,学生能在演讲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6
近期,我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2023版《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全的认识,也为今后在课堂上更加准确的解读教材,把握教学方向,制定教学目标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下面,我就围绕感触最深的“写话、习作教学的目标达成”的研读与理解,结合书本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收获。
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义务教育九年总目标,只有一句话:“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对上述内容做了如下阐释。
1、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文就是说话。
现实中,孩子们往往怕写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其二,偶尔发现有东西可写,却不知怎样写才好。加之语文教师作茧自缚,以过高的要求指导写作,只恨一个学期培养不出一个“茅盾”,也就是说,将培养作家当成自己的任务。殊不知小学作文教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培养作家的任务。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学生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文考试时的歌“二类卷”已经很不错了。
2、从实践中学习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成功,得益于他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作文,而不是脱离语文实践,泛泛而谈写作知识和方法。
3、尽量把话说的好些所谓“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是说,要学会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修改作文。
既然语文课程标准缺乏微观的阶段目标的详细阐述,既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没有科学的令人满意的作文训练体系,既然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无所适从,那么,构建一个尽量科学而实用的训练体系就是迫不及待的任务。以下为简摘内容:
一、一、二年级造句训练
写话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说,应该从“造句”开始学习“写话”,学了某几个词语后,就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连缀起来,造一个简单的句子。随着所学词语的增加,在维护孩子积极性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的写话兴趣,让他们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三年级观察训练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积累作文的材料。
三、四年级积累语言材料,仿写训练
鼓励学生多读古人的诗词歌赋,今人的优美散文,中外精美的小说,报纸杂志上的时文。教学学生阅读方法,如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读和思想结合等。在读的同时,要记下精彩的句段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读写结合”是在语文界极有影响的教学原则和策略,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以“读”来促进“写”,以写再来促进“读”。写作作为一种技巧,在最初阶段也离不开模仿。“仿”的是范文的观察、选材、构思、谋篇成文的方法技巧。
四、五年级训练作文构思的能力
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对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作文训练中应突出篇的训练,重点指导学生文章构思的能力。构思能力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等内容,这也是习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五、六年级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离不开改的功夫。
读了笔者对写话、写作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首先,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文就是说话。我们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文学的角度要求孩子写作文,解析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视了小学阶段最根本上需要解决的是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文;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写想象中的景、物、事的问题。这种写作较为随意,只要思想集中,叙事清楚,内容具体即可,没有过多技法和艺术造诣的苛刻要求,旨在培养兴趣,乐于表达。
其次,“作文源于生活”。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获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观察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不同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丑”;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另外,实践解决孩子有话可说的重要途径,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感触较深;应为亲身经历,所以更清楚事情的过程;因为亲身经历,所以作文才会富有真情实感。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段文字特别强调“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训练指向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训练中引导学生关注习作(写话)中的语序、标点、遣词造句、选材、谋篇等问题,运用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练习实践、讨论推敲中提高语言文字的修改、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7
今天有幸聆听了吴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解读。2023版的课标主要有五大变化,其中,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这点令我印象较深。在这版的课标中首次增加了课程内容,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是研究的进步也是实践的进步。这对我们改变教学方式也有着指导作用,要改变传统的“读经讲经”、线性推进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学生建构真实的语言情境,从而提高核心素养。在教学时,要围绕统整的学习主题展开,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及活动,这也对教师的语文素养及书本内容的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8
吴欣歆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解读的讲座,让我知道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边我们可以提炼出来这样四组动词:第一组是感受与热爱;第二组是继承与弘扬;第三组是关注与参与;第四组是了解与借鉴。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里边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在这里边呢,我想我们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语感丰富,语感逐渐敏感的过程当中,让自己的语言经验变得丰富,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第二组名词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有自觉的能力。那第三个方面是内涵和情感,要感受的是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的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三组就可以视为我们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三方面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这里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他不断地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的载体。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他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第三个方面是他的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去发展和提升。当然,审美经验和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三者也是一个循环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9
老师们好,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个遵循,一个尊重,用好统编教材,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许我们语文老师目前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一个共同的话题。现在老师的确都很累,老师很难当,我们要为老师减负、减压,多一点时间用在教书上,少做点形式主义和无用功。但退一步来想,现在哪一行都很累,大人、小孩都压力山大,加上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个世事变化莫测都不容易,也就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职业的良心,在各种困难的夹缝中,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职业,无论如何我们选择了这行,要面对挑战,寻找这个记忆,为了学生,为了理想,也为了未来做好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想跟老师们谈谈心。最近,也有要求我去讲讲课标的,说实在话我自己也在学习,也有很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是不理解的地方。当然,我也听到了很多的议论,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课标,它的一个精神就是改革(课改),现在的教学现状也在呼唤这种改革,所以我们要支持、要学习、要贯彻课标。尽管课标可能是并不是特别完善的,但它总是向上的,可以给我们一些教学上的指导,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遵循课标的精神。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课标一直在改。在我理解课标不是一个崭新的革命,而是吸收了过去课改的一些经验。不应该理解为推行新课标,就是要把以前的推倒重来,搞个颠覆式的彻底的革命,而是要守正创新,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行政的规定。我宁可用这个词叫“改良”,是让每个老师、每个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往课标认定的那个目标去改进。要遵照你们的学情,心理上不要烦躁,也不要抵制,要尽量去学习、理解课标,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发,用好这个课标,用好教材。
那么,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课标后,我们发现新版的课标的确有很多变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首先,理解课标的功能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水平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对照旧版(2023年)和现在2023年版课标可以发现它们一些基本的东西没有变。什么基本的东西呢?就是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标准没有变。譬如说:识字,一、二年级认识1600个字会写800个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初中会认3500个字等等。还有阅读,三、四年级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初中要求能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化。古诗文背诵的篇目原来是136篇,小学75篇,初中61篇,现在初中减少了一篇是135篇,都没变。这个课标主要的、基本的内容没有变。这是因为课标主要功能是课程的标准,全国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标准。语文教无定法,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个标准,那是老师们可以发挥创造性的。新版课标和以前旧版的课标,实际上是衔接的,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变化,而且都体现在统编教材里边了。所以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力架构,分学年的、逐步的推进,就能够完成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老师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那些概念上,还要放到基本的标准、基本的要求上。
第二,提出了“立德树人”
课标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在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一章节开头,就提了一句话“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语文课程担负了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的任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他是要具备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要的载体,文化的血脉、文化的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三观的养成。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养成,在他的小学、初中阶段都是打基础的。课标对这个也有强调,特别提到了要以文化人。因为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站位就是“立德树人”。以“以文化人”,这不是一个口号,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要求。但是“以文化人”也好,“立德树人”也好,在我们语文课中应当做到四个字叫:润物无声。它不是穿靴戴帽的,不是过分的教化的,它是适合整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这个意识。
第三,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2023版课标也提语文素养,它没有“核心”两个字,现在“核心素养”更明确了以前的概念。语文素养包括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在2023版新课标中,它界定是清晰的,叫语文核心素养,它让语文学科的定位清晰了,甚至可以说终结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工具性哪一个更基本呢?等等问题的争论。所以不论是高中的课标还是现在义教阶段的新课标,凝炼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把以前很多争论,很多说不太清楚的问题理清了。所以,如果我们要问你,语文是教什么,学什么的?以前我们说:听、说、读、写,或者是教的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都对。但现在核心素养讲得更清楚了,“核心”包括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它不是并列的,而是把这四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化自信,它摆在前头,它是一个基本的。然后是发展型的,还有更高的例如:整本书阅读,综合性的、拓展性的。这样分,我能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但我理解语文学科独有的东西,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思维、审美、文化等等带起来,我想这样的理解比较好。
以前高中课程标准没有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现在2023版课标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目前,我在学习后认为,还是要强调以一带三,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它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把审美的培养,把文化的自信都带起来,都融汇进来,彼此不分。这是一个看法,不一定对。
我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的还有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语言文字运用,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力。课标它强调的是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原来高中课标包括了逻辑思维,这大家都是比较理解的。一讲思维都是逻辑思维,但同时又讲到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次义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等。但实际上在语言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是逻辑思维,一个是直觉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要重视。我根据我的学习的心得,认为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是我们义教课标的一个亮点,虽然以前高中也这样讲思维能力,但这确实以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弱项。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受制于应试教育,它不能不面对考试,或者它很难不面对考试,这是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所以新课标那么强调思维的能力,还把直觉思维写进去,我觉得是很了不起。那么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直觉思维可能显得更加重要,要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对创新的追求。思维能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大的推动。这是关于我特别讲讲思维能力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审美能力,要创造比较困难。课标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品位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以前提到的比较少,所以新课标现在给了一个提醒,应该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现在摆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自信。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特别这些年的物质商品极大的丰富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国家命运、国际的斗争等,都使我们感到需要文化自信。但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的部分,挖掘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强调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学习怎么用辩证唯物论逐步地看待这个文化现象。
所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它是一个整体,彼此是不能分开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的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这点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同时这四个目标它不是一项一项完成,是综合的,不是贴标签的,要从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我觉得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理论的生长点,也有现实的针对性,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
这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和落实的这样一个概念。
首先一点,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唱,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就是说搞教育学的,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意见,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素养型的教学。它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最后转化、落实到各个学科,也包括落实到我们语文学科。在编写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时候,就比较多的在单元设计上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甚至它的每个单元、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学分上的考虑,所以高中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来编的。但在编教材的时候我也提出了要守正创新,不能推倒重来,跟以前教材中好的经验、体例应该是有些衔接。如果太新了,变化太大了,老师很难教。考虑到水平能不能跟得上,最后就做了一些妥协。现在高一、高二都是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一共5本。主要是单元结构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文体组织单元,或者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而现在是以任务群加上某些人文主题、某些语文的要素来组织单元。譬如说:第一册八个单元的主题有:青春理想、崇尚劳动、人生感悟、乡土中国、学习之道等等。这八个单元分别承担了各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包括思辨性阅读,文学阅读,实用类阅读,还有当代文化差异,语言的积累与梳理,整本书阅读等等多个单元。高二变化更大,他用专题式设计编排,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两三个专题,革命文化、外国文化、科学论著都有专题,把任务群等同于一个专题这样来设计,所以说高中课程教材的改革比较大。从目前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它产生了实质性的改革。应该说这是试验性的、一部分的改革。为什么?因为老师不适应,因为高中要面临高考,这是个巨大的现实。虽然任务群在教材里面也有所体现且现在落实比较困难,但从学科理论来看,提出学习任务群是相当大的一个推进。这个推进让现在的义务教育的课标也顺着高中课标的那种提法,也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它的提法比较谨慎了。义务教育的课标可能也吸取了高中的一些经验,考虑到小学、初中的复杂性,在小学和初中九年提出了六个任务群,而这六个“箩筐”,就把小学、初中的九年包进去了,这个“箩筐”未免太大,其实也很难将整个9年的教学内容都装进去。它是想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结构化将任务群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六个箩筐装的东西太多了,可能就稀释了。所以这个年代的设想,是希望强化、结构化任务群学习内容,从而设想是一块专门讲课程、课程的目标,另外一块专门讲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学习任务群,但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大家理清这个逻辑了吧,学习任务全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理解现在所说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方面的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任务群),其实跟前面课程目标它是相通的,很多地方甚至是重复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它融合在一块。现在他想把它分清,加以强调,但是我们一线教学总是有我们的需要。现在你你分得那么细,前面是一个课程目标,后面是一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六个方面,而这六个方面每一个学段都提出非常多的要求。那么我们一线教学就很难处理,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有分有合,要合起来。现在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其实仍然是在探究、摸索,再进一步要把它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在实践中去探索、落实。
所以我总是提出要学习课标的精神,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一是想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任务群来表达,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创造性。二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设立一个情景,设定一个典型任务(六个任务群),在六个任务群下边的某一个项目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的。他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的讲,不是文本为纲,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它更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这种练习,他是想颠覆想改变这一点。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得到自己的建知识的建构。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内容的呈现方式,第二个是教学的方式,但是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太大了。与小学不同的是,高中阶段将任务群转化成一个专题性的或者范围性的内容,而小学阶段有大量的文学性的阅读和识字写字,思辨性、实用性的阅读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小学、初中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相当于现在跨学科的学习或某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领会课标的精神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打破旧的教学的方式,将以前一篇一篇地教和大量地刷题这样的做法,转变为利用任务群整合单元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以前语文课的零碎、重复、随意。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到了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组,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且都有侧重点,实际上这就是在落实某一个任务群的某一方面。老师们不要认为现在的教材是按照老的方式编写的,实际上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已经领会到这种变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老师们要积极地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好处,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呢?现在的教材里边每个单元都有提示,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人文主题方面,在三观方面,还是在语文能力等方面都有提示,我们要按照提示更强化一点情景,强化一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可以了。
关于群文教学。现在都是单元教学,就是群文教学,但单元教学(群文教学)它不能完全替代单篇的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我们也不要理解为学习任务群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有些课老师还是要多讲一点,要精讲,先让学生读懂,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当然也不要给老师规定比例,只能讲多少。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做就把课标精神跟教学设计以及怎么用新教材三方面结合起来。
第五,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他们都是一本一本地读,这是个好方法。但古人读整本书,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比较集中、比较多,也不像现代人要学很多的科目。现在的语文教学跟古人不一样,是新学堂以后,采取一篇一篇地学、一篇一篇地讲,有不同类型的选篇、精读,举一反三,这是有来由的,不是说谁发明的。而这也都是因为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够采取这样的方法,但从阅读量来说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管用什么好的、先进的方法,没有阅读量,无论如何是提升上不去的,但如果有阅读量,有阅读面,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点拨一下就能提升上去。现在中国人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小学,到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了,高中要高考时间很紧张,一般都是碎片化的阅读比较多不够完整,数量也不够。为了弥补这一点,高中提出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接触一点不同类型的整本的书,一方面是知道同类型书的某些基本的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磨性子。现在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网络化和思维的平面化,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磨磨性子和耐心。高中设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而现在小学、初中又把整本书阅读放到课标里边了。实际上在小学教材中已经编排了“快乐读书吧”,什么是童话,什么是通俗故事,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寓言,什么是小说、诗歌,一样一样、一本一本地推荐给学生,这就是整本书阅,照现在教材的这种方法去推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读书的基本的常识,让学生自己去读。但是也不要把教材里面推荐的内容完全定死了,要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书单,要提倡学生自由的阅读,如果老师们的规定动作太多,学生就没有兴趣。因为现在我发现,凡是我们指定的阅读书目,孩子们都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经典,可能有时代的隔膜,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能适应。所以我们不能硬着来,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来激发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为此初中教材把哈利波特都选进去了。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不要过分地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他虽然是课程的一个部分,但要组织很多的活动,布置很多的任务;要写笔记、写心得;要小组讨论、朗读,还要演出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放松一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兴趣也不要过分地苛求。
第六,新课标颁布后,统编语文教材的修订、使用
我们在编写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受到了课改,特别是高中语文的影响,努力贯彻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某些精神。根据调查显示,义教阶段语文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这几年是比较受欢迎的,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做一些修订,我们会将吻合课标精神内容保留;将有些虽然没有用课标的概念,但事实上体现课标精神的内容也做保留;将不符合的内容做一些修订、改造。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不赞成所谓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还是要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尊重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要贯彻新课标搞课改,不一定要搞颠覆,不是说以前那套完全不行了现在重新来一套,不要把老师搞得灰头土脸。要改革,必须要守正创新,以前好的经验是可以用得上的,好的方法也还可以继续用,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情稳步地推进。登高一呼抛出的一些概念、新的口号,组织一些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然后要求依葫芦画瓢,一刀切,是不可能有好的、实在的收获的。现在文风不好,我们语文课有责任提倡比较实在的文风。
以上我讲的几个方面,也是我正在学习2023版新课标的过程中,力图理解它的精神的个人想法、意见,也会有不到位的。今天的分享仅仅是提供给老师们参考,和大家一块来讨论,老师们不要认为我是主持一个什么观点,其他的老师们又是主持什么观点,我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彼此沟通,彼此切磋,共同推进、实验。谢谢大家耐心听完我的这样一个零碎的演讲,谢谢!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0
2023年版课标将“学段目标与内容”改成“课程内容”,包括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要求老师由简单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这样的线性推进教学模式转化为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形态,即让这4种学习活动互动推进。这让我想到了上学期我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的一场简单的辩论赛。比赛前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分组,自主分工,选择观点、搜集资料。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了线性推进教学模式,让他们自己由任意一个学习活动开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激发了他们对辩论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发生了变革,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次新课标的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真正的学科价值和学科地位:一是育人,重视价值引领。二是生活,强调真实情境。在关注核心素养的当下,课程内容、评价方式都在不断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需要及时地更新。落实到实施上,我想只有用情境性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群来架构课程内容,让静态的语文知识变为动态的语文实践,让语文离生活近一点,孩子们才能拥有饱满的、真实的学习体验,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2
听解读,感受最深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在我们现如今的课堂上,更多的还是知识的直接呈现,缺少情境的创设。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更愿意去调派原来的知识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如果问题无法解决,他就会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情境中学生能主动进入角色,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3
相比于2023版,2023版本中阅读内容的组织形式由阅读单元转变为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传统线性的教育方式要有所改革,同时我们不仅要重视阅读,还要将听说写等语文活动与学生的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单元,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灵活地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4
5月6日下午2:00,岔南小学语文教研组组织语文老师进行线上学习,聆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标组核心成员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3》全方位的解读。
在讲座中,吴教授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变化,详解课程建设、课程內容、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建议,强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通过此次新课标的学习,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也将打开更广阔的的教育视野,力争为学生打造高效新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5
最近,我校组织语文老师学习了《学语新课标》。让我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的理解与体会,进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学语素养的培养
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语课程应致于学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素养是学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全发展和终发展的基础”。语课程应培育学热爱祖国语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正确地理解和运祖国语字,丰富语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阅读能、写作能、语交际能。
、注重学的阅读背诵
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广泛的阅读兴趣,扩阅读,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励学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疑是积累语素养的好法。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6
5月6日下午,南小全体语文老师集于小会议室,我有幸一同听了吴欣歆老师关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有感而发,我来浅谈一下感想:
第一,整体意识连贯性的培养。语文书编纂是单元性、主题性和系统性的。作为有系统性逻辑思维主体的人,将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或新学知识进行分析,建构层级系统,以任务导向作为子级系统,建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将分散性的课文、单元进行组合,化外驱动学习为内驱动学习,精炼学习。
第二,以学促教是教师的成长。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一江水甚至一海水。如何将自已拥有的水,通过恰当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拥有切切实实的一杯水。需要不断地学习,以研促学,以学促教。
第三,以评促学是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质量提供了更高的评价标准,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状态进行评价,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能查漏补缺,切实地提出自己的发展措施,让自己更进一步。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7
本次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方面。其中,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建立学习任务群,这在课标中是首次提出,相比于以前单线式的学习流程,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更强调完整的学习流程。我认为当前正处于单篇学习向阅读单元的转变的阶段,而课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阅读单元向单元阅读的转化。这就要求具有真实的学习情境、完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这一套完整的流程活动的诞生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和各方面的配合,在现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会带动教与学的变革,值得深思。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8
听了今天的新课标解读讲座,收获良多。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明晰了新的方向。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再以本教本,眼睛只盯住基础知识,应该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的转变,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真正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通过教材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泼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通过学科融合,构建“学科任务群”等方式,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效劳者和帮助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愿望和激情,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开展和创建,带着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9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个学段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的特点,语文2023年版义教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6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各学段特征的同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相衔接。
每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融合了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等关键要素,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按照学段特征呈现的6个学习任务群,实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和策略,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20
“2023版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想要学好语文应该多积累,多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小古文、古诗词等。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小古文、古诗词这种传统文化,是需要从小涵养浸润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不妨趁小学阶段,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诵读传统文化知识,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