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体会
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体会 篇1
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我知道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教学提出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体会 篇2
2023版“语文新课标”出炉,笔者根据新课标“学段要求”;目前语文考试的题型分布和考核要点;家庭教育实际操作,汇总整理,解读孩子成长的各阶段中,家长们给予孩子助力的要点,希望能帮助制订有价值、目的性强的家庭语文学习管理规划。
今天首先介绍的是小学低段(一、二年级):
思想价值
介绍:
任何学习的首要条件是思想认识上的正确,这是保证学习顺利进行,促进学习积极性的保障。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及背后的内涵。
2、崇敬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家庭管理建议:
1、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直观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对文化背后价值观的理解,可以从介绍最贴近生活的“24节气”开始。
2、对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了解,可以从“看电影、电视、课外故事书”开始。
3、日常生活中,说说自己或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故事,与现在优越的生活形成对比,加深孩子对幸福生活的理解。
4、树立“学习责任感”,首先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学习,不是为别人学习。来源 WENANdAqUAn.com
语文基础
介绍:
“语文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指的是“拼音”、“汉字”、“词语”,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直接决定语文整体学习的效果。
课标要求:
1、认识1600个常用汉字,会写其中800个常用汉字。(所谓“常用”,指的是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教学需要”来确定的。新课标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收录有3500个常用汉字,可以此为参考。)
2、学会汉语拼音;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掌握笔画和偏旁部首,学会规范、端正、整洁的硬笔书写;写字姿势正确。
4、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家庭管理建议:
1、拼音、汉字读写相结合,反复听默写,进行巩固。
2、特别注意:与英语字母读音的区别;地方方言对孩子读音的影响。
3、不会写的字和不认识的字,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4、通过字形、部首的规律,了解汉字的意思,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课外阅读
介绍:
“课外阅读”是孩子喜欢上语文学习的最好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积累性的集中体现。新旧课标对“课外阅读”的篇数、字数都进行了细化要求,还附有“课内外读物建议”和“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足见对其的重视程度。
课标要求:
1、阅读附有“图画、拼音与汉字相结合”的“童话类、寓言类、故事类”书籍。
2、朗读儿歌、儿童诗;背诵浅近古诗50篇。
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家庭管理建议:
1、从听家长讲故事开始,到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效果最佳。
2、不仅要学会默读,更重要的是要能用普通话大声朗读,出声阅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途径。从开始的“磕磕巴巴”到最后的“流畅而有感情”。(“有感情”的标准,是与文中的标点符号所能传递出来的情感情绪相一致的语气、语调、语言节奏。)
3、让孩子在文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引导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养成摘录的习惯。(最好是整句摘录,而不是只摘录词,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词)。
4、阅读结束后,鼓励与家长共同讨论文中“感兴趣的情节和人物”→再到复述“内容大意”→最后交换读后的“感受、想法、意见”。
作文
介绍: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物→意→文”转换的过程,最能表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观察”、“积累”、“审题”、“立意”、“构思”、“文字组织”等多环节考核。
课标要求:
1、学会基本的“看图写话”,即从一幅图到多幅图的观察,寻找图画中的重点,进行口头语言表达,再到“一句话”、“多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文字表达。
2、鼓励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古诗于看图写话中。
3、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家庭管理建议:
1、家长带孩子多出去走一走,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耐心引导、热情讨论、细心回答,引导孩子求知欲、学会发现和感知美,热爱生活。
2、养成“心情日记”习惯,保证每周一则。
所谓“心情日记”,指的是:喜欢从生活中寻找和观察印象最深的场景、片段、事件、人物,并用多种方式记录下来(画画配文字;拍照配文字等),同时简单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所谓“付出才有回报”,语文学习“细水长流”,没有办法“打急抓”,全靠学校教学,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家长也需要相应的努力,给孩子将来轻松学习语文打好基础、制造条件。
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体会 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二是课程实施指导进一步强化·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
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体会 篇4
和很多老师一样,拿到新课标后,我最先关注的就是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强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新课标的变化,科学有效地应对这些变化,并且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也许是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
先来说说新课标的明显变化:一、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二、素养为纲,任务导向。三、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四、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我们来看第一方面“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在我们的课程目标,还是在我们的课程内容中,都得到了一种彰显,实际上这里非常重要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也是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第二方面“素养为纲,任务导向”,新课标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素养型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第三方面“立足生活,实践主线”,2023版新课标,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强调了实践主线。在一定程度上把课程做了整合,整合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新增项目“梳理与探究”正是语文学习立足于生活的一种表现。
第四方面“主题统整,强调情境”,新课标中强调了用“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把原来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统整为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当中,从静态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动态的实践。因此,学习任务群,有非常重要的三个关键要素,那就是“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
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次非常清晰,也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要怎样围绕着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呢?通过细读课标这部分内容我又发现,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结构都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题内涵。第二,任务群中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第三,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
找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本框架,我又把眼光聚焦到了2023版课标中新增的拓展型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课标中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我们看“整本书阅读”涵盖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拓展”的意思是开拓扩展,相对于“基础型”和“发展型”,“拓展型”属于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探索级”,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说,这一课程内容的积极实施,可以助力学生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样看来,整本书阅读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疑问,阅读的种子要尽早种下,如果学生在小学没有爱上读书,没有学习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到了初高中,再以中考高考的名义来促进,几乎是缘木求鱼了。
第二,经过研读不难看出,新版的课程标准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在阅读与鉴赏板块都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自己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对不同学段关于阅读与鉴赏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学段都在强调整本书阅读。整个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就是要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体验阅读的成就感为基础。学段目标中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一以贯之的强调阅读分享;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首先强调“体会读书的快乐”;“教学提示”中指出:“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这些都在提示课程实践中要特别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和“保鲜”。
第三,要重视基本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这是2023年版课标中的原话。我们要明白,教阅读策略,就是教思考方法,运用阅读策略的过程,就是有迹可循的思考过程。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自于思考和思考的收获。
第四,结合目标看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当下正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在整本书阅读方面一定会进行大幅修改。比如:一二年级的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没有图画书的内容(这次课程标准没有用日本“绘本”的说法,而用了美国说法“图画书”),接下来,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读哪些图画书,这又是新的内容了;《十万个为什么》原来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现在变成了第三学段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了;原来五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阅读,课程标准说得非常清楚,这是第四学段的。不得不说,把整个课程标准看完,你都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生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文字,如此看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国四大名著”的阅读,看来也要有所改变。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发现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原来三年级下册要读的几本寓言故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太难了,放在第三学段肯定要比第二学段好。这部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整本书阅读”必须要做,这部课程标准是前所未有的重视整本书阅读。
既然2023年版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就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性。“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教学提示”中的这句话,既指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又为设计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提供了方向性的参考。有了具有目标聚合力和行动吸引力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真正“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其实,我们学校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早已开展,我们这个新一年级刚刚组建时,周校长和潘校长就多次引领和鼓励全体一年级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学校公众号中连续推出多期“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内容;我所在的董晓烨语文工作室,也已经推出了“整本书阅读”的主题专栏,与这次2023版新课标的关注点真是不谋而合。我们班级也一直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孩子们参与度非常高。最近还通过学校的“读书节”鼓励孩子和家长进行整本书亲子阅读活动,虽然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和朗读课文的能里都有所提高。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结合我们之前做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我又有了新的体会,那就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低年级是好玩,随着阅读的书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然后就是多维度的体验读书的价值,为成为自己的终身阅读者打下基础。
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体会 篇5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吃透教材,结合新课改的标准,统整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根据每个单元组体现的主题,匹配学习情境,关注宏观教学目标,重视六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根据其目的实现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利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具体落实到课堂中。
而后在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的综合性,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结合孩子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要求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让每位学生在实践中去识字,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追求课程内容真实的学习情境,做典型的实践活动。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习情境的需要融入更多的学科知识,跨学科教学,避免学科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眼界,灵活掌握课堂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的课堂思考能力,让思维能力贯穿整个学习任务群。利用情境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实现语文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最后,学以致用。培养孩子的赏析评价能力。结合学生自己所学,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所要体现的育人价值,去运用语言,针对评价对象和目的,有意识的搜集相关资料,组织文明礼貌的有力语言。在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总之,我个人感觉,从整体上讲,就是让学生既加强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能力,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体会 篇6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更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古诗词这种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诵读传统文化知识,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