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1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科技在我们的发展征程中举足轻重,科技是我们复兴伟业的澎湃力量。最美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一线探索创新,为人民带来美好幸福,为国家科技发展打造磅礴力量。他们是时代最亮的星,我们应该仰慕;他们是我们奋斗的标杆,值得我们学习。
沧海横流,科技工作者打造英雄力量。一场疫情突袭,让我们更加懂得科技的力量;经济恢复,科技战线捷报频传,让我们更加明白科技的威力。最美科技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在脱贫攻坚一线,在创造核心技术一线,在服务民生一线,探索创新,创造奇迹,谱写传奇,他们临危受命,直面挑战,奋力攻坚,挑起时代科技脊梁。陈厚群是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仝小林果断提出在武汉市武昌区开展社区中医防控;郝吉明适时提出了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陈亮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李东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李玉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铺平道路;程相文50多年,只干了玉米育种一件事;次旦央吉被称为藏区的“光明使者”;王行环是我国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胡郁是国家“863类人智能项目”首席专家。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他们用科技“干”出闪闪发光的事业,他们用科技奋斗出熠熠生辉的成绩。实现复兴伟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闪光事业,打造更多的国家核心技术,彻底解决“卡脖子”“牵鼻子”问题,让我们的科技事业走在世界的前沿。
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引领,为实现复兴伟业打造更多科技支撑。每一个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故事都是正能量的故事,每一个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都是浩然正气的精神,每一个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情怀都是高尚的情怀。我们要汲取他们的营养,激发起我们的奋斗力量。“我们还要大胆实践、突破传统,让中医药服务更多的人”“研究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服务国家发展”“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不要在黑板上‘种地’,要深入生产实践,田间地头的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价值”“这点苦不算啥,我一钻进玉米地,一看到玉米,就有种说不出来的踏实”“善良是医务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我们要不断加强研发,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等等,真实的心声,真挚的话语,是他们的精神写照,他们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人民幸福为担当,以科技事业为生命。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奋斗新征程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实现复兴伟业强大能量。
科技兴,事业兴,国家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创造更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我们需要更多的最美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用科技力量奋斗新征程。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2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历史的维度,铸就了格局的宏阔。
信仰的坚守,奠定了胸襟的情怀。
回首百年奋斗答卷,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新时代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航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付出,马玙、毛献群、冯益柏、庄文颖、刘家富、李德仁、吴尊友、沙国河、易志坚、赵淳生等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2023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作为科研方面的人才代表,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他们心系“国之大者”,科研报国,无私无我,无愧于人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新时代当追之星。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
银发不改初心,马玙教授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返聘专家,用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她年近九旬,在疫情中仍坚持出诊,在结核病临床与科研教学岗位上已奋斗66年,参与17部专著撰写、发表论文130多篇、主编多部书籍。当遇到结核病患者家境贫寒时,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省钱,甚至垫付医药费。听诊前先捂热听诊器,扶老年患者下床,亲自去CT室查看影像等等。她精于医术,诚于医德,尽己所能,为民解疾,无愧为最美科技工作者。她的为民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是新时代学习的楷模。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家国情怀
微观大义,探索世界科技前沿;夙兴夜寐,用半个世纪开辟真菌学新天地。这就是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庄文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她在“真菌学”这一浩瀚领域,倾注了48年的光阴岁月,用自己的行动照亮了我国真菌学研究的前进之路。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我国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木霉属真菌资源状况面目一新,发现和筛选出了有应用前景的菌株。虽然年逾七十,但庄文颖仍旧积极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努力为科学普及工作尽己所能。无私奉献是她身上最耀眼的品质,家国情怀是她心中最纯粹的追求。她的精神向我们传递着何谓“国之大者”,她是当之无愧的时代之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情怀
矢志不渝,献身航天探梦;心向科研,无悔至诚报国。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电动式激振器的科学家,也是我国超声电机的奠基人、开拓者。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墨子号”量子卫星、智能炮弹、医疗仪器、光学系统等高端装备,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就是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1994年10月,他放弃美方给予的优厚待遇,告别已在美国定居的妻女,独自一人回到南京。2000年11月,因积劳成疾,赵淳生被确诊为肺癌。在肺癌治疗期间,又被查出了胃癌,一时间两次连续的大手术,使赵教授的身体几乎虚弱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不仅战胜了病魔,还带病研究出“新型超声电机技术”,哪怕已至耄耋之年,他从没有一天放弃过科技报国的梦想。他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担当意识刻入骨血,是新时代实至名归的闪耀之星。
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致敬伟大的科学家精神,致敬每一位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努力拼搏的人!我们要向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心系祖国,自立自强,用我们的努力践行中国梦的承诺,用我们的汗水拼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辉煌,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和十四亿人的光荣与梦想,迈向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3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20年前,我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创立了科大讯飞公司,立志要将中文语音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上。如今20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将中文语音技术做到了世界第一,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上也做到了全球前列。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于科大讯飞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我带领团队开发的“智医助理”“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停课不停学”标准解决方案等多个产品大显身手。在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联合指挥部协调下,科大讯飞攻关团队在三天内便快速实现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现场部署落地应用,并通过数据迭代与算法优化保证系统每日升级,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力量。
现在,我们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教育中,语音评测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帮老师批改试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给每个人推送不同题目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包括车载电脑、电视机、智能玩具、智能音箱、穿戴式设备和智能家居等,都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了色彩。
在过去20年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要让这种技术变成产品,并以合适的方式服务广大消费者。在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要实现几个创新的结合:首先要有系统创新的能力;其次是产品创新;当把技术做成了产品、把产品变成商品的时候,又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把这三种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现在,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更宽了。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在掌握科学态度和创新方法基础上开展研究,用更多产品和服务,赋能人们的美好生活。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4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我1946年出生在山东梁山的一个贫穷乡村,1965年8月,揣着仅有的10元钱来到清华大学,从此,便把一生的壮志理想都留给了这所学校。1978年,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我坐上了改革开放后研究生教育和出国留学的“头班车”。1981年1月获硕士学位后,授业恩师李国鼎先生即刻把我派到太平洋彼岸继续深造。虽然面临着年龄偏大、语言障碍严重、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我还是依靠刻苦勤奋,3年后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返回祖国,成为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在清华环境学科创始人陶葆楷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肩负起推动清华大学“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学科建设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大气问题主要是燃煤排放二氧化硫导致的严重酸降问题,我带领年轻团队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观测,揭示了土壤和地表水酸化的关键过程,提出了酸沉降三维临界负荷的新理论,为后来国家提出二氧化硫和酸雨“两控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还制定了从源头到末端的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手册,促进减排措施落地。
20世纪90年代,我国汽车制造业刚刚起步,未来机动车保有量势必增多,机动车排放将成为北京最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夏季臭氧超标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受北京市政府委托,我带领团队进行了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的前瞻性研究,提出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当时这个观点受到汽车行业的质疑和反对,然而,我们并没有退缩,用细致扎实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率先在北京推动国一新车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并迅速在全国推行。从2001年7月全国实施国一排放标准至今的短短20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已经实现了从国一到国六的跨越,基本与世界上最严格的法规体系接轨,我们团队也因此获得联合国环境署2023年“清洁空气与气候奖”。
2023年我国颁布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们自主研发了燃煤电厂脱硝催化剂,产业链完全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垄断,推动燃煤电厂实施全球最严的超低排放标准。在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我们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排放同样达到全球同行业最低水平。2023年后,我国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团队承担京津冀“2+26”城市中9个城市的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推动具体控制措施落实到每个企业。
我经常对团队说,力量源于责任,精神贵在坚韧,勤奋铸就精品,务实才能求真。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锚定国家发展需求,面向国际前沿,才能做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件大事。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作为环境科技工作者,我们肩上的任务还很重。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还要为美丽中国建设多贡献力量。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5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朋友们,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隆重表彰最美科技工作者。在此,我代表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向受表彰的团队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
刚才4位代表的发言,真挚恳切、满怀情谊,展现得是他们创新、创造的苦与乐,我看到的,更是他们扎根xx、奉献xx的情与义。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过,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此时此刻,我想与大家分享下我对“科技美”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科技美是奉献之美、科技美是自强之美、科技美是服务之美。
第一句话,科技美是奉献之美。正是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忘我奉献、无私奉献,才让创新成为xx的城市气质和鲜明标识,才让创新的东风、创业的火种,越烧越旺、越烧越广,使创新成为自觉、创新成为名片、创新成为优势。
——创新成为自觉,我们开展“山东走在前,xx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思维创新为先导,在科技创新和实业创新上一路奔跑,在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上持续突破,人人讲创新、处处讲创新、事事讲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的思维自觉和行动自觉。
——创新成为名片,我们落实省委“十大创新”行动,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干出了全省第1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干出了全省第1的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愉悦口罩、惠民绳网、兴福厨具这些xx科技元素闪耀北京冬奥,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的实业品牌和城市名片。
——创新成为优势,我们持续做优科创平台,做优科创服务,做优成果转化,“五院十校N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正加速变成现实生产力,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的后发优势和争先底气。
第二句话,科技美是自强之美。“创新争先、自立自强”是今年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题,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崇尚“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做科技攻关的开拓者、科学普及的推动者、科创兴滨的担当者。
——做科技攻关的开拓者,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瞄准前沿引领科技,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助力科技创新和实业创新中继续担纲承梁。
——做科学普及的推动者,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向身边的青年人才传授知识技能、传递品德情怀,同时积极投身科普志愿活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做科创兴滨的担当者,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催生出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多的上市企业,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展现“在xx、知xx、爱xx、建xx”的硬核担当。
第三句话,科技美是服务之美。各级各部门要锚定“科创品质更强”目标,围着人才转、盯着服务干,把机制建好、把平台做优、把政策落实,让科技工作者舒服,让各类人才满意。
——把机制建好,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合力共为。我们将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把科创工作谋划好、组织好、实施好。
——把平台做优,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视研发为产业、视技术为商品,更好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在xx大地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把政策落实,实施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把人才激励、创业支持、子女教育等政策落实落地。各级科技部门和科协组织要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让各类人才在xx创业无忧、工作顺心、生活便利。
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朋友们,正因为有你们,xx当下有为、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奋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xx的当下更美丽、明天更美好!
最后,再次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6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科技工作者的“美”在于以祖国需要、人民需要为己任。结核病防治专家马玙如今90岁还在坚持工作,她说自己舍不得脱下白大褂,从医66年她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在结核病这个顽疾面前她没有退缩,她说“因为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自己应该从事这个工作。”于是结核病研究成了她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我国超声电机奠基人赵淳生如今也到了耄耋之年,他一生以“科技报国”为初心,纵使病痛折磨也没能阻止他科研的脚步。他总觉得给国家干的事情太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要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
科技工作者的“美”在于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点沙为土”你听说过吗?貌似异想天开,然而易志坚却做到了。自从他萌生了沙漠土壤化的设想之后,便带领团队扎进沙漠搞研究,不断开拓进取。即使面对外界认为沙漠土壤化成本过高、没有意义的质疑,他也没有放弃。经过多年努力,试验基地获得可喜成果,生态系统得到了明显改善。易志坚团队的努力使得沙漠变绿洲的梦想成真,“点沙为土”“变沙为宝”都不再是天方夜谭。
科技工作者的“美”在于努力奋斗、攻坚克难。“大黄鱼之父“刘家富,为了拯救因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的大黄鱼,边学边干、不懈努力,带领团队攻克了大黄鱼育苗和养殖技术难点,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不但成功拯救了濒危鱼种大黄鱼,还带领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打造我国陆战之王的幕后功臣冯益柏认为“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做好研发技术工作只有专注做好每一件事。”他带领团队攻克难关,打破西方垄断,研制出了具有“中国心脏“的VT-4主战坦克,使我国坦克军工实力跃居世界一流水平。
科技工作者的“美”在于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年过七旬的庄文颖在真菌世界探索了近半个世纪,推动了我国真菌学科的发。她从不关注个人收益,耐得住寂寞,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她说自己没做过轰轰烈烈的事情,但就是在她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下,实现了她当初深造归国时想让中国真菌学走到国际舞台的愿望。
科技工作者的“美”在于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年过半百的毛献群是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她担纲过多艘舰船的总设计师,为我国海军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在工作中一直力求完美、精益求精,不放过设计中的任何细微瑕疵,在她看来总体设计容不得丝毫差错。
科技工作者的“美”是对科学家精神的完美诠释,是永恒之美,不断激励和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进。最美科技工作者像一道光,将梦想照进现实,照亮祖国的未来。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相信在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引领下,我们必将建设成科技强国,我们将更有能力和信心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7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菌”字有乾坤,蕴涵大学问。草字头下的“囷”,古代指一种圆形的谷仓,意思就是里头藏了很多粮食。从1978年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我与蘑菇打了40余年的交道,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见证了我国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回想起来,1978年全国食用菌产量只有5。7万吨,2023年达到了3900多万吨,实现了近700倍的增长,产值也达到3100多亿元,已成为我国继粮、油、蔬、果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我国成了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
黄松甸是吉林省蛟河市的一个乡镇,是我最早进行产业化推广的地方。这里因地处长白山脉,地势高,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十分适宜黑木耳生长。东北地区冬天寒冷,黄松甸镇亦是如此,“地不多,半冬过,打点粮食够吃喝”是过去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当地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人工栽培黑木耳。机缘巧合下,我在出差途中看到了他们立出的“中国木耳生产最大的乡镇——黄松甸”牌子,便主动找上门。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用最好的技术教菇农种出最好的蘑菇。
那段时间,我只要有空,就去黄松甸。我和栽培户们一起培育新品种,探索地面全光间歇迷雾栽培、微孔出耳、米菇间作等技术。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302国道路况较差,去一趟就得一整天。为了不耽误学校工作,我就起早去、贪黑回。这样坚持了几年,我们终于攻克了蘑菇种植世界里的一道道难关,蘑菇也像其他作物一样从“地”里长了出来。如今,黄松甸镇已经成为中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老百姓靠种植黑木耳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村民一直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产业发展小而散,传统的种植方式技术不成熟、产量低,很难给百姓带来富裕生活。2023年,由科技部牵线,我和团队在千里之外的柞水县开启了科技扶贫行动。3年间,我们为柞水选育的5个黑木耳宜栽品种都实现了大面积推广。柞水木耳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23年,柞水县依靠木耳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还点赞了柞水木耳,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这些年在科研中,我也会时常面对一些质疑,不少人觉得研究菌类意义不大。有些地方之前没有种过食用菌,不太接受人工种植。我们就先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菌种,做出样子来,然后培养种植骨干,逐步推进。还有一些地方,比如柞水,本身有食用菌种植的基础,会质疑我们带去的食用菌品种。我就带着我们的二十几个品种,和当地品种一一对比,最终证明确实是我们的品种更好。这也让我更加确信:只有菌种或产品自身过硬,才能在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大部分贫困县都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产业的首选,食用菌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科学研究要主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只要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事情,我们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去做。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篇8
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言稿
我是学农的,1963年大专毕业后来到河南鹤壁浚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工作。那时候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当地又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洪水,这让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饿肚子有深刻体会的我,对老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一天,我在浚县钜桥镇邢庄村了解玉米生长情况,乡亲们围着我说:“你是学农的大学生,能不能想想法子,叫我们吃饱肚子?”乡亲们的眼里含着泪花,那个画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一定要让乡亲们都能吃上饱饭!”我下定决心。
玉米是单交种,只有一代的杂交优势,用二代的种子,亩产就会减产30%左右。为了让农民朋友年年都可以种上新繁育的玉米良种,我主动请缨到海南岛“加代”繁育玉米种子。当时交通情况很差,我第一次从河南到海南基地整整走了15天。
在海南,玉米授粉期正值春节前后,我就在试验田里过春节。当农民朋友用了我第一年从海南带回的玉米杂交种子,亩产从百余斤提高到700多斤,我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之后,我有50多个春节都是在海南试验田里度过的。
现在推广的玉米品种,高产品种很多,而我选育的目标是在黄淮地区,黄淮地区玉米和小麦属于两季,一般东北、西北是一季。我们选育的玉米品种不但要适合黄淮的气候,而且要高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提高,我们还要不断选育出更优良的品种,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力强。
农业发展,良种先行。种子是先导,也是基础,就像现代农业的“芯片”。这次获得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高兴了好几天,也很激动,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任,特别是我们科研团队的长期努力,这个成果不属于我个人,应该属于大家。
现在我已经85岁了,搞了一辈子玉米育种,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要和团队一起选育出适合机械化收获籽粒的玉米新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尽绵薄之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一个民族有饭吃、身体好了,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为了做好这件事,我会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