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2024-10-08 20:44:51互联网心得体会手机版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篇1

“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真诚的热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指向,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大胆实践,而且更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善于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工作在基层的教师走向成功的最深刻的足迹。当今的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当这样告诉自己: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去做到的,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更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

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目标的教师。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篇2

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其个人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广泛而深远,教师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塑造出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来源 WENANdAqUAn.com

首先,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千变万化。不必要也不应该强求一律; 要真正能使学生获得实益,归根到底还得靠执教者处理得当,应用得法。 任何学科, 尤其是语文学科,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关键 在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名师出高徒”,这些话仍然是朴素地反映了教育和教学规律的至理。教师的这种责任感和教学积极性 ,是来自对教学工作本身的意义的正确理解。 时代要求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要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明白教育的目标在于把新生的一代培养成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而且对他所致力培养的,究竟该是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心中都得有根权衡的标尺。这标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每个教师都应该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灵魂工程师,而不是那种单纯 书本知识的教书匠。

其次要有健康的身心,完美的人格态度。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所有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教育中,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的统一、学高与身正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品德内在,言行外显。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文明的谈吐、优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执著的创新精神。不论在哪个岗位、哪种专业,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开发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做人梯,怎么能有创新教育因此,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适应世纪小康社会需要,迫切需要对传统师德观进行更新和提升,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自觉做到依法执教师生伦理关系是师德主体?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我们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的变化。师爱的特点:泛爱,不是偏爱;是严爱,不是溺爱;既育人,又交人。坚持依法执教?德治与法治不可偏废。法治靠他律,德治靠自律。?记住学生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性不可侵犯权、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教师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及其救济的途径。评析学校中侵犯学生权利行为的。教师需要有体面的生活,更需要精神充实的人生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热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应有刻苦钻研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热爱教师工作,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对学生认真负责,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直、真诚、善良的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学生;以尊重的态度看待学生;以专业的态度教育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爱护学生。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要做人师,即做好以下四方面:教师要能教人以道理;教师要能教人以知识;

最后,要有丰富的 课外知识本领,独特的教学技能

拥有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学识和才能, 还是不能保证工作的确有成绩。 “教师 必须自励 ,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 ” 这二者就是语文教师的“本钱”。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等等。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中国的语文教育界真正懂得这些规律并切实地按规律去施行教学的,高超的师识本领和师艺技能,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大家都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灌满这一桶水,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

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 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目防等教育。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同一个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科学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能力、现代化的信息素养和较强的科研意识、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独特的人格魅力、多向的教育交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着教书育人的劳动。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素质,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位合格人民教师灵魂的体现。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篇3

最近学习了《人文素养读本》一书,体会很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所谓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只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方便才分而为三,但他们又是有区分的。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因为科学离不开人文,科学离开了人文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科学也要人为本,科学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科学的重要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尽管科学尚未得到完全普及。然而人文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 , 在我国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萎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信念遭到嘲讽、理想受到冷落,道德濒临危机、情操蜕变为欲望,责任淡漠并与金钱捆绑在一起,诚实成了愚昧的代名词,堕落成了聪明和强者的象征,金钱常常法律和正义,权力在手中成了买卖的商品。所有这一切已经并且正在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蚕食着社会稳定的根基,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念和理想,迷乱着人们的政治信仰,导致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假烟、假酒、假药屡禁不止,道德失范、未成年人犯罪、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这些固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但不能否认,人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固然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我们说,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素质。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 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对话,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人文素养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因为, 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爱的阳光,也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这样的教师,也不会有教育的耐心,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心中又没有爱,试问这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感动学生的心灵,促成学生的转变和成长?谁都知道,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但在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我们却时常见到冷漠、粗暴、野蛮这又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唤醒学生的心灵的觉悟呢?这样的教师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强健的心灵,当然也谈不上让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而首先必须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抓起。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就是教师跨越东西方文化经典所构成的桥梁的过程。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在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讲求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和拿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更有智慧,更加人性化。

当然教师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人文精神。没有了人文素养,缺失了人文精神,教师是绝对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的。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篇4

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所谓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只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方便才分而为三,但他们又是有区分的。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因为科学离不开人文,科学离开了人文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科学也要人为本,科学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科学的重要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尽管科学尚未得到完全普及。然而人文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 , 在我国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萎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信念遭到嘲讽、理想受到冷落,道德濒临危机、情操蜕变为欲望,责任淡漠并与金钱捆绑在一起,诚实成了愚昧的代名词,堕落成了聪明和强者的象征,金钱常常法律和正义,权力在手中成了买卖的商品。所有这一切已经并且正在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蚕食着社会稳定的根基,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念和理想,迷乱着人们的政治信仰,导致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假烟、假酒、假药屡禁不止,道德失范、未成年人犯罪、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这些固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但不能否认,人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固然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我们说,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素质。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 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对话,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人文素养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因为, 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爱的阳光,也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这样的教师,也不会有教育的耐心,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心中又没有爱,试问这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感动学生的心灵,促成学生的转变和成长?谁都知道,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但在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我们却时常见到冷漠、粗暴、野蛮这又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唤醒学生的心灵的觉悟呢?这样的教师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强健的心灵,当然也谈不上让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而首先必须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抓起。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就是教师跨越东西方文化经典所构成的桥梁的过程。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在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讲求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和拿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更有智慧,更加人性化。

当然教师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人文精神。没有了人文素养,缺失了人文精神,教师是绝对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的。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