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1
“目”浴阳光,拥抱光明
医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医师者,当二者兼而有之。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但在接触了数不胜数的病例后,那颗悬壶济世的心又被撩拨起来,不清与不明,将化为精进医术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入眼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新奇的,裂隙灯检查、OCT检查、熏药疗法、中药导入、耳穴压豆、针灸疗法等等……虽然在学校都有所涉猎,但实际操作又免不了一番手忙脚乱。从一名只会听从指挥、无法独立值班的医学实习生,到成为一名能够独立值一线夜班的医生,从手术跟台地默默旁观到熟悉每一种器械的用法,从皮肤缝合到内眼手术,几厘米的距离需要数十年的钻研。
眼科虽然少有争分夺秒的抢救,但可以为患者带来光明,提高生命的质量。在院领导的指引下,鞠胜主任和徐岩护士长带领着大家,每年为成百上千的患者寻回光明。患者视力从术前0。06,到术后提高到0。2,经验光后矫正视力0。4。每次检查患者视力的提高,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欣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患者入院后忧心病情,简明扼要的医学术语,在患者及家属看来就有如雾里看花,信息的差距带来的是误解。与患者正面冲突,只会让情况愈演愈烈,事态升级。唯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安抚家属情绪,耐心为患者讲解,及时予以补救,才能化解误会。出自 wwW.WeNaNDaQUaN.CoM
新的征程,新的开始,在市卫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鞠胜主任的言传身教之下,中医院眼科茁壮成长,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技术不断突破。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除患者之病痛,祝光明之完美。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2
医生,我想对你说
谁没有过曾经的年少轻狂?却依然选择了圣洁的白裳!春秋更替,曾经那样帅气如你,工作仅十余载,双鬓已染霜,稀疏的墨发都成了奢望。
白炽灯下手术的你,目光如炬伟岸的身躯,不知疲倦,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救死扶伤。
家门前的花,争奇斗艳的开了又败,你没时间欣赏;无数个加班过后,你发现月亮还在你上班时看到的位置上,转过身,将你蹒跚的背影拉的越来越长。
有人说冷漠如你,面对生死不惧慌张;有人说不孝如你,时常不能陪在双亲身旁;有人说无情如你,爱人孩子相见少,却时刻出入患者的病房;有人说钢铁如你,在疫情特殊时期到处都是你的身影,加班累了,以天为盖地为床。
医者不自医,渡人不渡己。在医师节到来的特殊日子里,请允许身为护士的我为您献上深深的祝福!请身为医生的你,在珍惜别人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惜自己。
致敬医师节!
致敬中国医生!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3
首届中国医师节一夜之间刷爆了各种新闻浏览器,微信朋友圈……感觉突然医生的地位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自己也觉得神圣了不少。之前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有过医师节,推测应该是国际医师节吧,具体是哪一天说不清楚了,只记得当时医院会组织一些考核、竞赛之类的活动,绝对没有5。12护士节那么响当当。现在翻开朋友圈,刷屏的都是关于医生的崇高,这是国家给予医生的特殊荣耀和礼遇,窃窃的以为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8月19日,我们的节日,打开微信,满满的全是对医生这个神圣的行业的尊重。翻开一个个朋友圈,从名医大家,96岁的高龄外科医生吴孟超,凭借高超的手术,游走于微豪之间,进行生死搏斗,妙手回春,可谓中国的“神手”。再到普通的“心系患者,甘于奉献”的平凡的村医英雄,都在之间的岗位上,用自己不变的初心和不灭的梦想,温暖着这个世界。就像平时我们在聊天是常说的那样,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比医生更要希望自己的病人好起来,因为那不只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的梦想!
作为一个精神科的医生,原来好像一直游离于“主流医生”的“圈子”之外。同学聚会时,时常会听到某个同学趁着酒兴,大声调侃,“我看应该把同学某某送到你那里关他几天!”语气也许不是对我的轻视,不过我仍觉得听到了一些不够尊重和对精神障碍的无知。其实我很想解释:精神障碍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影随形,也许不知道哪天当你的“免疫力”低的时候,你就会像得感冒一样换、患上失眠、焦虑、抑郁……目前我国精神心理障碍发病率达到了17。5%,而我们的同行,精神科执业医师只有27733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总计只有3万余人,在心理健康需求爆发式增长而医生短缺的现在,我们更要理直气壮迎接自己的节日。心理健康,家庭才幸福,社会才能和谐,我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致敬首届中国医师节!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4
从心出发,用爱守护
淡薄宁静,无怨无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用真心、爱心、同情心呵护每一位患者。
7月的一天,急诊送来一位突发脑卒中的病人,观察病人并判断他们的基本情况,是马晶护士长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了解病人才能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护理和服务。治疗一切顺利,但病人的家属突然不见了,护士长打了好多电话才联系上家属,原来王大爷的老伴在长春做手术,王大爷突发脑梗塞,子女们分身乏术实在没办法了就决定把王大爷自己放在医院一天,第二天再从长春赶回辽源照顾他。马晶护士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与科室的姐妹们商量后,把自己的盒饭端到王大爷床前,把大爷的床位调整到离护理站最近的位置,方便护士照顾,为大爷送来纸杯和水,大爷感动极了,握着马晶护士长的手激动地说:“都说人心薄如纸,在中医院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温暖,大爷是个粗人,啥文化,也不会说啥,就说一声:谢谢孩子们了!”。
我们的马晶护士长临床工作20年,遇到这样的情形数不胜数,我们的工作十分平凡,每时每刻都穿着一身白色护士服在医院里穿梭不停,“有病人要打点滴,动作快点!”“36床需要导尿!”……我们互相提醒,一路小跑,为病人及时处置。“护士!换药;护士!拔针;护士!扎针处有点疼。”……我们有条不紊的做着每一项工作,既要快还要稳,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能疏忽大意。在医院里,在病床间,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个我们的身影来回穿梭,守护每一位病人的健康。
也许你会说这就是我们的职业,对,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但也是我们用心去做的职业,我们用爱去呵护的职业。也许我们做的不是最好的,但我们一定会是最用心的。在临床工作中,轻声慢语是我们的性格,白衣白裙是我们的特色,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护理病人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们赋予病人无尽的爱,用心去守护他们每一个平安的夜。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5
大学,在庄严的医学生誓词中,我们铭记并进入这神圣的医学殿堂,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还有重要的责任与担当,但踏上征程,哪怕微乎其微,也要百倍努力付出做好每一步,用自己的热爱去谱写我们无怨无悔。
入职,带着憧憬和责任,经历开始的提心吊胆,但通过酸甜苦辣,才会更加懂得与了解医生的含义。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突破了自己的极限,去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经历与手术的陪伴,用黑夜披肩,才会明白患者康复后笑容传递的温暖。
但医学不止给我了我们感动,也给了我们挑战与危机。
今年一月份全国疫情的爆发,来势凶猛,但我们做好了准备迎难而上,支援武汉,支援南阳,入驻北京,不是我们有铜墙铁壁,而是因为明白这是我们的责任,责任于心,就把生命不息的希望注入铜墙铁壁,然后生根发芽,形成了春节里最靓丽的“风景线”,与时间赛跑,共抗疫情,惺惺相惜,共盼暖春。
曾经问同事,“你害怕过吗?”她说:”刚开始会有些担心和不安,但穿上工作服就什么都不想了,考虑的只有怎么处理患者病情。因为我们是医工作者,穿上急诊服就要站好自己的岗位。”这段话我印象深刻并倍加珍惜,因为在急诊,那身绿宛若新生,那是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同时,我们着手准备医院的创三甲工作,统一思想,高标准,严要求,加班,开会学习充斥在生活的角落,但我们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任务当中,遵循“厚德。仁术。和谐。敬业”的精神,本着“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的原则,坚持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积极严密履行我们的职责。
培养医院的核心价值观,用爱和责任去谱写新的章程,用热情与守护见证奇迹的发生。
既然我们选择了峰顶,就要努力攀登,既然选择了我们钟爱的事业,就要尽力而为,不是我们不知道辛苦,而是我们先选择了满足。
今年医师节,与医院同在,我们一起努力着……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6
那个年代,有那样的医生
大概是1983年吧,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一名护士,围着科室里的煤炉取暖那时没有取暖器,更没有空调,一名50多岁的文质彬彬的高个男士穿着白大褂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个听诊器,说是要看一看某个床号的病历,我和护士都工作时间不长,不认识他,也不敢问,就把病历递给了他。他静静地看完了病历,还做了摘抄。
第二天早上,我把这件事告诉科室里的其他医生,老医生说:这一定是放射科的周树藩主任,他们科室每天晚上值班的医生负责给白天所有住院病人拍的片子写报告除了急诊,第二天早上再全科读片。周主任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知识丰富,工作认真细致,只要对片子下不了明确结论的病例,他就会到病房经常和临床医生讨论,还追踪病人的结果。原来是这样!
昨晚看的这个片子是肺中叶综合征,儿童多见。该病人出院时,诊断“结核”,我就主动去告诉了他,他询问了其它诊断依据,又拿出片子看了一遍,并做了记号,还瞩咐我,这个病人来复查时要告诉他。后来我也经常向周主任请教放射科的知识。有好几次,他把收集的教学片子给我看。再后来,周主任年龄大了,不再上班了,但只要看见他,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街上,我都要过去打招呼,表示我的敬意。
90年代,检验科的主任叫彭岑纹,也是我尊敬的前辈,只要送给她看的骨髓片,她都亲自到病房,采个血片,为的是看看病人,了解病情。为了早点让临床医生、病人及家属知道骨髓结果,有时晚上或星期天加班。平时工作中,只要标本检查有明显的异常,都是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医生,在话音里能感受到她迫切希望医生去解決问题的心情。那些不管有无异常、但对医生的诊断有指导意义的检验,如脑脊液、胸水,只要彭主任在,不需要你催。
值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向那个年代、那样的医生致敬!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7
志愿服务涓涓细流
今年的三月份,长春市和吉林市突然被疫情侵袭,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开始了,作为这两个城市的兄弟姐妹,辽源市中医院无数个医护人员纷纷递上请战书,积极报名支援前线,她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令我热血沸腾。
作为一名普通的超声医生,我积极参加了党员志愿者服务,在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中走在前,做表率。协助预检分诊查看通信行程卡、保持一米距离;协助导诊疏导患者保持一米距离有序排队。当我佩戴上绶带时,顿时有了“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这感觉使我真正体会到志愿服务的真谛,那就是助人为乐、乐人乐己!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我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了满足。
同时我也非常荣幸参与了辽源市的核酸检测。穿上防护服真真切切的感受疫情在身边,也许我们还是胆小的女人,平时还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是面对隐形的病毒,我们需要坚强,无惧生死,直面面对,他们的一声“谢谢”触动着我的心灵,这时我就是战士,全力保护她们!化身为抗击病毒的白衣战士。
作为留守人员,志愿者服务和检测核酸与那些支援前线的医护人员相比,我的这份工作微不足道,但它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凝聚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无敌的,面对无形的新冠病毒,我们就是无数的力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人生短暂,2023年在我的行医生涯留下浓重的一笔。为打赢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将继续为人民守护健康和生命,愿我们珍惜身边的一切,祝愿祖国国泰民安!
第五届中国医师节征文 篇8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成
疫情之下,彰显人心。当华夏儿女惶恐度日,惴惴不安时,是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像顶风而上的逆行者,像冲锋陷阵的战士,像博爱仁厚的英雄,只为保护足下这片神圣的净土。
在过去的这些天里,我们度过了最冷的一个冬天。疫情在吉林省爆发了,医护人员们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疫情最危险的一线,与病毒厮杀,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使命,为人民保驾护航。很快我们收到需要援长援吉的消息,没有一个人退缩,不畏辛苦,不惧病毒,去支援,进方舱,中医院的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疫情斗争。疫情期间,战斗在前线的医务人员非常辛苦,他们每天竭尽所能地挽救人们的生命。
他们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脸上被压出了一条条痕迹;在零下十度的天气内,为了帮助无法行动的人们采核酸,防护服内已经满是汗水,经常要连续三四个小时穿着防护服,期间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更不能上厕所,为了节省一些物资,甚至会一直坚持七八个小时,为了收治更多的病人,他们与死神抢人,超负荷的连续作战,疲惫让他们在战疫中留下了各种睡姿。他们有的蜷缩在椅子上,有的斜趴在桌子上,有的直接躺在冰凉的地面上睡着了,还有的互相背靠着背,静静地睡着了……这些睡姿随处可见,令人心疼,可这些却是最美的天使睡姿。他们正在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书写祖国的安宁,希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点结束。
时间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的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可是当它落在成千上万和中国人民头上,它就只是一颗小小的尘埃,“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所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愿所有的担惊受怕都是虚惊一场,所有的天灾人祸都是劫后余生,希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点结束!在这里我要向所有抗战在这场病毒战役前线的所有“战士”致敬!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