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2024-02-13 11:57:29互联网范文大全手机版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

耕读传家,行稳人生每一步

我从小跟着姥爷姥姥长大,从记事起,姥爷家就是现如今的模样:黑漆大门的门楣上用瓷砖拼了四个大字——耕读传家。这四个字也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在心里形成深深的烙印。

姥爷的农活做得是极好的,从耕地、播种、除草到收割,整套流程都堪称是村里的典范,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我,自然耳濡目染接触了不少。记忆中最深的一项农活就是给谷子间苗和除草,这是一项极其需要耐心又极其琐碎的工作:全程需要蹲在地上,拿一把二三十公分长的铁质小锄,在一排谷子苗中挑选出长得茁壮的几颗,按照一定间距留好,其余全部拔掉,再拿小锄翻松谷子苗旁边的地,过程中不可把留好的谷子苗锄掉,而且往往一个人要照顾三垄。通常才干一会儿,腿就蹲得麻了,而且速度很慢。往往觉得自己干了不少活儿,但一眼向后望去,发现其实没有前进多少步,沮丧和失落感就会纷至而来。

每到此时,姥爷总会说:“干这种精细活儿要有耐心和韧劲,脚踏实地,不必总抬头,干着干着自然就向前去了。”当时听的时候并没在意,可是每次遇到事情,总是会想起他讲的这句话,暗暗告诉自己每临大事要有静气,沉稳耐心不焦躁。伺候庄稼是这样,待人接物更是这样。

除了干农活,读书就是这个家庭的另一件大事了。我妈是老大,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为了让两个舅舅上学,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在村里干活领工分了。妈妈辍学的时候,姥姥和姥爷是有愧疚的,姥姥不止一次地说过,妈妈天资是不错的,而且很要强,如果家里条件好,完全可以读出来。也正因为此,两个舅舅的求学之路比较顺利。

当时村里的普遍情况是,每个家庭都做两手准备,如果学习好就让上学,能考得上大学是造化,考不上就回来种地或找个工作;如果学习不好就完全看孩子,混个初中或高中文凭了事。大舅第一次高考失利了,是选择复读一年还是直接工作成为他人生关口的一次抉择。虽然姥爷姥姥极力支持他去复读,可懂事的大舅一直也没有提出要求,只是每天默不作声地干着活儿。

大舅最终放下了包袱,如愿考上了大学。在大舅的榜样引领下,二舅也一路读书读了出来,我们家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之家”“上学之家”。这在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处,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执着、坚韧地践行着内心的“耕读之道”。

去年春节,大家团聚在一起谈起“家风”这个话题时,二舅深情地说:“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要教人向善,要引导人走向正途,干活的人要认真工作、踏实上班,读书的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第二层意思是每个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虚此生,不虚此行;第三层意思是要把良好的传统传承、发扬下去,每一代人都有新的进步、新的发展。

现在,我已走上工作岗位7年有余,也已有了下一代,耕读传家这四个字,在我心中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现在早已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躬耕于黄土地上了,但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况何尝不是另一种耕作:对待工作,保持耐心、细致,富有韧性、脚踏实地,牢记忠诚、干净,不好高骛远,认真走好每一步;对待家庭,切实担起儿子、丈夫和父亲责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力维持家庭和睦,携手向前;对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解决问题和干事创业的水平。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2

《清风荡漾,赓续绵延》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校有校规,家有家风”,良好家风是人生开始幸福生活的“第一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熟悉的短句常常影响了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百善孝为先,勤俭不能丢

要说我们家的家风,我觉得首先第一条就是孝顺长辈,我的姐姐就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姐姐在嫁给我姐夫之前,一直在北京工作做都市丽人,身边不乏追求,但姐姐看中了姐夫的踏实与勤奋,放弃了自己事业做了一名家庭主妇。姐姐的婆婆是一名盲人加之患有顽疾的结核病已卧床多年,姐夫工作繁忙,这么多年都是姐姐在床前照顾,端茶倒水、喂饭、擦身、洗澡。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还是隔了座山的儿媳妇,而我的姐姐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在亲戚邻里间传为佳话。

我的母亲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农村式母亲,一生温良恭俭。我和我姐七、八岁开始就要做洗碗、扫地、收叠衣服之类的家务活,记得小学五年级我就得自己挣零花钱了。怎么挣呢?一是挑水,挑一桶2角钱,一桶5角钱;还有就是农忙的时候背玉米、背红薯,一躺5角钱。以至于我长大后老拿这个事和母亲说笑:“我长不高,都是因为你老让我干农活”。母亲的勤俭总是体现在日常的细节里,家的水有“三次定律”,第一遍洗脸,第二遍洗脚,第三遍冲马桶。淘米的水洗菜,洗菜的水浇花,这些习惯我都至今保留着。

黄金条子出好人

我的父亲今年71岁了,他是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从小我就非常怕父亲,因为他对我的管教特别严厉,他的教育理念很朴素也很传统——“黄金条子出好人”。父亲在退休之前干过三份职业军人、村官、城管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兢兢业业,在乡里、同事们间口碑高,也受人尊重。

父亲小时候学业一直很好,他以全乡第二名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中学。14岁那年家里生了变故,奶奶突然病逝,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填饱自己肚子他选择去参军。在部队分配到了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的“白云山团”,在条件艰苦的西藏林芝当了7年兵,历任班长、排长,后来部队改编他转业回了农村。

母亲常说:“嫁给你爸的时候,就两间茅草屋,房子内部用报纸涂装了一遍,一张桌子,两把凳,你爸当兵刚回来,干干净净特别有精神”。我的老家在重庆市云阳县,那里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很多地方路不通,电不通的,落后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文化。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父亲带领村民一起搞土改,一起种果树,一起建农渠。在父亲当村里支部书记的十几年里,村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有了第一条公路,家家户户都通了电,村有了电话搭上了与外界的联系,农民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父亲总是说:“那时候还没改革开放,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闭塞的,农村出去打工也少,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多,大家干起事来特别团结。”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时常会翻阅些老家的往事,回忆那些“苦日子”,父亲总是说他身边的同事的好,不提自己有多牛。

记得毕业后我拿到了单位的录用合同,高兴的给父亲打去电话,电话那头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到:“有了工作了是该高兴,以后在单位里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事,不要偷奸耍滑,不要混沌度日,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参加工作这么多年,逐渐发现工作中还是有一些不好的风气,在企业里吃着“大锅饭”,难免有些当甩手掌柜的人,但我时刻谨记父母的教诲,不管我生处何方、何等位置,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保持对工作的热爱,我都一直保持着并将永远保持着。

能帮一点算一点

父亲会帮忙处理邻里之间关系、在村里的红白喜事里也是“指客师”,在我们一起移民到上海的老乡里德高望重。母亲也是一个热心人,看到谁家困难,总是能帮一把是一把。我家2002年移民到上海后,一些在打工的老乡会常租下周边的房子,父母会帮他们烧水,照看孩子,让他们安心上班。这段时间上海有了疫情,进行了封闭管理,父母会把自己种的蔬菜免费提供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父亲说:“咱们是占了国家的政策好来了上海,在外头求生活不容易,能帮一点算一点,将心比心”。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只要不做亏心事,站着躺着都放心”……这是家给我留下的精神烙印。父母的温柔、慈悲、不抱怨,无形中浸透到我的生活中,在我最叛逆深陷泥潭的时候,总有一个精神力量在约束着我,不让我往下滑落。如今我的孩子快4岁了,我也常常把父母和家里的故事讲给她听,虽然她还不怎么懂,现在为了人父,才懂得父母的不易,希望让她一辈子都能阳光自信的活着吧。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我家的故事都是点点滴滴的小故事,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样滋养了我的心灵。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3

《母亲的信仰》

母亲今年76岁了,阿拉伯数字也不识一个,但特别有她的“信仰”。我很小的时候,她牵我的手走在路边,指着地上一块牛粪说:“你看,人家在周围画了一个圈,你就不能捡了,这就是规矩。”

1986年夏天,我初中毕业,进入高中的大门已经打开,但能不能进去,学费说了算。由于父亲常年生病,家里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当时,邻居亲戚又来劝母亲说,孩子也大了,就别上学了。

母亲看出我的不甘心,并坚持让我继续学业。告诉我说:“人都得逼自己,没人能帮你,继续上学,学费就靠你自己了!”在母亲的张罗下,我还不到14岁,每天天还不亮,就骑车到20公里外的冰糕厂,批发冰糕去买。心里有目标,干活就特别卖力,一天下来,也能赚几块、甚至是十几块钱了。

有一次,由于冰糕厂停电,关门歇业,村里同去冰糕厂的几个人,都气不打一处来,好像要把冰糕厂搬走才解恨。同村的大哥,见后门口有一铁桶,一不做二不休,拿给我说:“你最需要钱,带回去吧!”于是,塞进我的自行车后座的箱子里,一溜烟的跑回家去。

母亲知道后,把同村的大哥狠狠骂了一顿,让他陪着我,一定要把这铁通还回去。她的话,至今在耳畔回响:“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老天爷的眼睛明亮着那,把你记在账本上,你一辈子都还不起!”

一个暑假,我赚的钱已经足够高中一年的学费了,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我,成功是用辛劳换来的,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有歪心思,更不能走歪路。现在,面对困难,我还想起母亲的话——人都得逼自己!不能等、靠、要,更不能私自占有。

从这以后,母亲常常给我讲地主和高利贷的故事。她说,人这一辈子,是不能借贷的,不能为了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借的越来越多,搞得一辈子都爬不起来。

母亲因为自己不识字,却格外重视读书,重视荣誉和名声。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我大都要去田里割草,给家里的牛羊吃。但也有例外,就是哪天老师布置了作业,我就可以待在家里,或者到同学家去做作业,这比割草要优先多了。

有一次,别的孩子都放学回家了,我却迟迟没有到家,母亲忧心忡忡,她跑去问邻居的孩子,我怎么没回来,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了。当听说学校开表彰会,我在等着领奖状的消息,母亲的脸上,自豪就油然而生。多干点活,对母亲来说,是再小不过的事了,每看着家里墙上贴着的奖状,胜过万贯家财,这是她的希望,这些更能让她精神抖擞,干活从不感到累。

母亲大道理不会说,但心里懂,有信仰。她常说:“跟好人学好人”“多替别人想想”“别让人家生气”“要靠自己”等等。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三言两语,看似不“高大上”,却一样朴素感人,既聚正气,还接地气。直到现在,母亲在电话里,还常常唠叨这些话。

后来我上大学,有了工作,读书一直陪伴着我,特别是名人自传,家训家书之类。期间,我阅读了《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有关家风的书,字字箴言,这些优秀的家庭文化多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母亲的言行,岂不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吗。

前几年,母亲被推为村里寺庙的领头人,她每逢什么节日,都要去烧香拜佛,祈福平安,之前常常唠叨的话,也慢慢成了她“信仰”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她聊天,她说:“你们共产党人有信仰,群众也应该有个信仰,我信我的,你也要信你的!”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4

我和妻子有个廉洁约定

“你我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也答应我永远不要让对方担心……”“约定”一词就是经过商量而确定好的事情。

我和妻子结婚29年了,如同《约定》这首歌中的歌词一样,自从2023年我从国企矿山转岗离家到建筑工地后,我和妻子之间不仅有一份安全约定,还多了一份廉洁约定:平平淡淡才是真。每天打一个电话报一声平安,在工地上守好安全的红线,在工作上守好廉洁的底线。妻子不在乎我挣钱多少,只要我平平安安……

时间回到1993年。我和妻子经过自由恋爱,1993年2月结婚。记得那个年代,工资水平很低,双方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我们几乎就是裸婚。9月底,孩子出生。虽然日子不富裕,但那个时候的物价也不高,再说国企矿山的福利待遇还不错,也算是衣食无忧的了。

在我们家中,父母早就立下了一个“三个绝不”的家风:绝不占公家的便宜,绝不用“糖衣炮弹”去腐蚀别人,绝不接受别人“糖衣炮弹”的腐蚀。“三个绝不”的家风,就是时刻提醒我们要干净做事,清白做人。

妻子是广东客家人,都说客家女贤惠,一点不假。“我们不要和别人比,只要做人清白,家庭幸福,就比什么都重要。”日常生活中,妻子朴素低调,勤俭持家,本分为人,我们的小家也是幸福的港湾。妻子在绿化队工作,工作相对轻松点,家务活几乎全包了。妻子在工作上支持、在事业上理解、在生活上关心、在廉洁上提醒。在国企矿山工作26年,我从事过球磨工、生产调度、机关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党群主管等岗位,也先后荣获了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黄石市优秀党员、黄石市道德楷模等荣誉称号。所有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和付出。

时间再回到2023年5月,为了响应企业供给侧改革减人增效的号召,45岁的我鼓足了勇气,走出了大山,来到了二航工地上,从一名矿工成为一名工程人。

老实说,当年我要走出矿山进工地的时候,妻子一百个不愿意:“你做政工工作,又没有工程专业技术,工地上不可能像家里那么安逸,再说都45岁了,就别再去折腾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在国企矿山工作了26年,做党群工作有15年。有人说,十年政工一场空。我想趁着还能折腾的时候,再挑战自我:十年政工我不空。无奈之下,妻子只好支持我出去闯一闯,我们夫妻之间从此多了一份安全约定,也多了一份廉洁约定。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工地上工作快5年了。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我和妻子的廉洁约定一直铭记于心,“三个绝不”的家规不敢忘记。

记得2023年6月2日端午节前,我在贵阳项目工地的时候,收到了妻子从湖北黄石寄来的粽子。

“哪里没有粽子卖啊,各种味道的都有,你也不嫌麻烦啊……”

“这都是我亲手包的,这不仅是平安粽,也是廉洁粽……”

原来,这是妻子亲手包的粽子。妻子是用宽大的粽叶包成的,馅也只是糯米,然后会加颗蜜枣,虽然不象市场里用苇叶包的粽子那样翠绿油亮,但味道依然香甜。之所以叫做廉洁粽,是因为用团结和谐枣、勤奋务实米、廉洁高效叶包成的,让我更明白了妻子以物传情、借物寓意的良苦用心。

工程人四海为家,过年过节回家团聚是最幸福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妻子还不忘唠叨。“老公,我们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我现在已经退休了,儿子也成家立业了,等你退休的时候,我们的退休金也足够衣食无忧的了,我们也没有什么负担,只等着抱孙子。”妻子还提醒我,一定要杜绝“50岁现象”,不能因为“上不去、下不来”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也不能看不到“前程”就筹划“钱程”,更要杜绝“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最后捞一把的现象。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三个绝不”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我们经常和儿子交心: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要讲诚信;做人要谦逊诚实,要心存感激。儿子并没有因我们的唠叨产生厌烦,他常说:“在父母的鼓励和监督下,我今后的道路只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阳光。”

今年4月份,我收到了妻子亲手写的一封廉洁家书。妻子用最传统的书信形式,一笔一划郑重写下家庭助廉的体会,字字句句说出对我的廉洁提醒。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很多廉洁风险,我作为项目班子成员,会和劳务队、材料供应商等有工作往来。我牢记妻子的叮嘱: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属于你的东西坚决不要,不该拿的坚决不拿……

5年来,我始终记得离家时的诺言,坚守我和妻子的安全约定和廉洁约定,并把这份约定延伸到了我的工作中。我2次荣获了建筑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在中交投资、建筑公司、二航局的安全演讲比赛中3次均获第一名,还荣获了二航局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对外报道先进个人、优秀记者(通讯员)、建筑公司“平安卫士”等荣誉。

工地是我家,廉洁牵万家。贤内助+廉内助,廉洁家风+廉洁粽子+廉洁家书,这就是我们夫妻清廉持家的秘诀。感谢妻子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付出,我也作出自己的承诺: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将在工地上守好安全的红线,在工作上守好廉洁的底线,用平平淡淡的付出,做一名对企业忠诚、对自己负责的二航人!廉洁一辈子,幸福一家人,这是我们夫妻彼此对幸福的约定,也是廉洁的约定。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5

《爷爷的“钟言”》

我的爷爷有一口视为宝贝的老式摇摆钟,从我记事起,就在家里墙上挂着。

钟身是红木色,上半部表盘有两个小孔,下半部挂着一个扁圆的摇摆,正面是刻印着漂亮花纹的玻璃门。每当摆钟走时不准或者报时声音不响亮了,爷爷就会从钟肚里拿出钥匙给它上弦。我很好奇,为什么每次上完弦后古钟又能准时响亮了呢?后来参加工作回家,爷爷让我给摆钟上弦,我用钥匙一圈一圈地拧动发条,不觉感叹爷爷年纪大了,连弦都上不了。这时爷爷提醒我:“做人就像这钟一样,要时常上紧钟弦,校准指向。你工作也一样,要严于律己、脚踏实地。”这时我才醒觉,我不在家的时候,摆钟可从来没停过。

小时不识数,只能通过钟声来辨别时间,摆钟半点会发出一声响,整点几点就发出几声响。每次“铛、铛、铛”的钟声响起时,爷爷都会问我是几点。这时我会仔细倾听,掰着手指头数着,等钟声响完后,大声告诉爷爷几点。每每这时,爷爷就会摸摸我的头,“对啰,要记住时间宝贵,做什么都要抓紧时间。”后来,求学工作离开家后,再也听不到钟声。每当感到疲惫懈怠的时候,钟声总会在记忆中响起,像是催着我向前。爷爷的话时常在脑海中响起,光阴可贵,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爷爷经常给我讲一个钟表小故事: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表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它去问老钟表。一只老钟表说:“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万次。”小钟表非常吃惊,表示办不到。另一只老钟表说:“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小钟表将信将疑,尝试着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初听不知所然,后来恍然大悟。这就是勤奋积累的精神,工作要秉持勤勉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朴实的爷爷教育总是这样润物无声,却又发人深省。

摆钟“滴答滴答”不知疲倦地走着,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在成长这条路上,我始终谨记爷爷的“钟言”:绷紧严于律己的弦,坚持警钟长鸣,做到勤勉履职。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6

家风就像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形成的一种风气。它是一个家的道德标准,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家也有家风,它教育着我该如何正确的做人。善,则益终生,恶,则恨终生。

一个人可以没有显赫的背景,也可以没有祖上的万贯家财,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溯其源,一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如影随形的伴随着他,熏陶着他。作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时常看到有泼妇骂街这一现象,更有甚者,竟把家里的孩子叫过来助威,一块骂,甚者大打出手。现在想想风气是多么的恶劣,也影响了这一家的名声,这坏名声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子孙后代延续的更长,走的更远。

父亲一直说:“勤乃发家之本,俭为致富良方”。当看到我们浪费粮食时,就拿《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时候自然是不理解这么博大精深的古文。在我家里吃多少就盛多少饭,不准浪费,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父亲就是这么做的,哪怕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也会捡起来搓掉皮放进嘴里,更谈不上浪费了。

从我懂事起,妈妈就告诉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学,意思就是要好学,奋发学习;其次是上进,要不断地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然后是诚实,不诚实的人,哪会让别人信任你,依赖你呢;最后是善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一颗狭隘的心,怎么为别人着想?怎么会在别人有困难时去帮助他呢?

妈妈常说,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守信,这是基本的礼貌,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母亲总是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啊!你已经七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长大后走上工作岗位,看到中纪委网站刊登的一则则贪官落马案件,这实际上也是家风不正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态度和做事方法,家风连着作风、党风、政风,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风淳,家风不正,就容易滋生腐败,因此,要树立良好的作风、党风、政风,离不开良好的家风。作为一名党员,更要秉持良好的家风。

以“严”治家,养成严守法纪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他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他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办任何事情,否则他六亲不认。这种家风值得每一位党员学习。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治家不严有关。禁不住亲属子女的枕边风、撒娇风,在小问题上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在大问题上对他们袒护纵容,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整个家庭。作为亲人,关爱之心是必要的,但“爱必以其道”,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从严治家,要时常教育家人严守法纪,决不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对于家人身上的苗头性问题,要早教育、早制止、早纠正,以防酿成大祸。同时,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严格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为亲属子女严守法纪做好表率。

以“学”兴家,养成好学向上的家风。读书可以增智明理、怡情养性、升华境界、滋养心灵。毛主席堪称是爱读书学习的楷模,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岁月,或是日理万机的祖国建设时期,总是书不离手,并经常要求子女们学习进步、博览群书,从知识中汲取力量,他认为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工作、为人民服务。好家风的养成,与个人及亲属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有着极大的关系,知识充足,自然就能更加了解社会现象、懂得人生道理、分清是非对错。党员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崇尚学习的氛围,让家人从书本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收获,从学习中丰富知识、提升素养、明白事理,养成好学向上的家风。

以“俭”持家,养成勤俭节约的家风。“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的精神在部分人的脑海中已逐渐淡化,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纵观历朝历代很多官宦贵族之家,都是由于教育不当,在子孙的骄奢淫逸中逐渐走向衰败的。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理应成为一种美德和习惯,成为一种良好的家风。

以“廉”守家,养成廉洁自律的家风。家庭是否具有强大的抗腐蚀能力,与家风有很大的关系,家风清明澄澈,则家庭清正廉洁。廉洁的家风能促进廉洁的作风,树立廉洁自律的家风,党员要守好家庭这片“廉洁港湾”、当好家中“廉洁监督员”,时刻警惕那些糖衣炮弹对配偶、子女的攻击,严把家庭廉洁关,提醒家人自重、自警、自律,监督亲人远离贪腐、洁身自好。小家庭是社会大家庭的细胞,是拒腐防变的一个重要防线,对于预防、抵制腐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才能以廉洁的家风树立廉洁的作风、党风、政风,也才能守住家庭幸福之门。

家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伴随着我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也将指引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家庭的家风总是引导着一个孩子前进的道路,也在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导师,也最能影响孩子。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更应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力,助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助力伟大的“中国梦”实现。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7

《父亲的话》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丫,拥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虽然不算高,但也算很努力的生活着。如今他俩早已“解甲归田”,过上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有次与父亲谈起家风,父亲说:“家风并不是种具体的可以描述的东西,它就像是我们所在的城市一样,于无形中陶染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家族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到“家风”二字,我时常会想到父亲,他为人正直、善良、节俭,而他的廉洁自律最让我信服。

父亲作为知青下放黄梅,经过努力考进航校,后进入二航局工作,这一干就是40年。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上初一时,父亲由于工作调动关系,去了一个新成立的公司,作为人事部经理,自然很多“亲戚”联系了过来。印象中,父亲每次都是很客气的接待客人,认真而又严肃的将招录要求进行一一讲解,红着脸拒绝所有“开后门”请求。

记得有一次,家中一亲戚带了一份并不算贵重的礼盒,由于父母加班未归,我手痒拆开后发现是一盒进口点心,平时家庭节俭,自然是趁着父母不在拆开品尝,结果可想而知,父亲很少发脾气,而那次却狠狠的教训了我。随后带着我买了同样的礼盒送还回去。归途中,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父亲向我说了很多,有原则、有制度,十二岁的我自然是听不太明白,但父亲说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两句中华俗语,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如今的我也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拼搏着。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做人一定要自律,自律才能成就自己”的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根植于我的内心。

每次我从家里出发到项目去,父亲都会找各种理由送我出小区,这一段路不算长,却饱含着“千叮咛、万嘱咐”。出院子后,我也会目送父亲回家,看到父亲穿着我“淘汰”的衣物和略有驼背的样子,脑海中想起的不是朱自清的《背影》,而是从小到大我父亲教导我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好似“春雨润物”般沁润进了我的生命,无需过多的言语,却也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也改变着我,变得更加自律、更加坚定。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8

《接过父辈们的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引用《周易·坤·文言》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导我们“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每每读到此处,不免掩卷而叹,心中不免几分伤感,勾起我对父亲的思念!

01

用一生践行着责任与担当的父亲

父亲离世已经五年有余,而他的谆谆教诲,我们谨记于心!

父亲出生在大西北甘肃一个小山村,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大。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且不说老天爷抬爱庄稼人赶上收成好的时候亦有人挨饿,更何况遇到连年干旱,庄稼持续减收也是常有的事。挨饿与农活伴随着父亲童年的成长,成为了记忆里永不磨灭的烙印。

可能爷爷算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吧,小时候在私塾里读过几年书,写的一手好的毛笔字,所以父亲算得上耳濡目染,父亲读书很的用功,两年完成了小学三年的学业,然而家里实在是穷的揭不开锅,他便在十二岁那年草草结束了学业,出了远门至此背负养活全家人的命运。父亲一辈子做过很多工作,进过砖瓦厂、上过建筑工地、养过猪牛家畜、卖过瓜果……十六岁那年,父亲瞒着爷爷转了农村户口进了煤矿,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

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从井下一线采煤工人到班组长,再到后来管生产的领导,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有开不完的班前会、有从未停止过的井下带班,进门永远都是一脸黑、安全帽,一双和他矿灯一样明亮、沉稳而又深邃的眼睛,父亲日复一日、一步一步地走着自己的路。那个年代,煤矿生产落后、安全措施跟不上,为了生产井下二十四小时连续作业也是常有的事,瓦斯爆炸、冒顶、塌方时有发生,处置矿难、营救被困矿工、井下打捞矿工遗体……这些被大家认为的脏活累活,父亲总是冲在前头。记得有一次,半夜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在两个年轻矿工急促而略带哭腔的言语中父亲着急的出了门,井下打到了空棚意外塌方,矿工出现伤亡,也就是那次在打捞矿工遗体时遇到二次塌方,父亲左腿受伤,直到现在我仍能清楚地记得父亲走路不算太灵活的背影。

父亲的踏实、吃苦与他的孝顺在矿上都是出名的。那时候对老家的姑姑、叔叔们而言,父亲就是他们的天,是父亲养活他们长大。自打记事起,父亲很少笑、话不多,矿上本就为数不多的亲戚朋友也很少走动,哪怕是逢年过节也很少聚在一起。我一直认为父亲人缘不好,直到前两年回去扫墓才有机会回到已经因煤炭枯竭而破产的矿上遇到父亲退休的同事,闲谈中才理解父亲。父亲退休前,每年都能见到他揣着火红的奖状,拎着奖励而来的锅碗瓢盆回家。父亲的同事感慨地说,当时父亲老家太穷,每年便有许多村里人想通过父亲来矿上工作,但他从来没有答应过,哪怕是高中毕业的二叔、三叔也不例外。但是父亲所在的综采队里,好几个同事都是父亲招进去的,后来这些同事中有进入财务系统的、有提拔到矿务局的,曾几何时六个综采队队长中,就有三个都是父亲一手带出来的,到后来成为父亲领导乃至矿上领导的不乏其人,但这些同事后来被父亲疏远了。相反有几次放学后,我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发现很多年轻的同事喜欢围着父亲转,有唠家常的、有拿着图纸请教的……现在想想这可能就是父亲一世的原则吧!

02

用一生践行入党誓言的大爹爹

当然,父亲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也会时不时给我们讲他们村上的事,听的最多是老家他的堂哥也就是我大爹爹的事。大爹爹年轻的时候在乡政府做秘书时,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分配工作在普通庄稼人的眼中可是天大的事,能逃脱面向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吃的命运在一部分人眼里是改变命运的难得的机会。大爹爹通过积极协调,先后解决了一批农村出生家里日子过不下去的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当然也包括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在旁人看来有能耐的大能人,只至去世也未曾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解决自家五个子女中了任何一个的工作,哪怕是后来大爹爹升任当地的市林业局局长,所以才能听到后来堂哥、堂姐时常在我们耳旁的念叨。记得大爹爹出殡那天,不单是整个村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县上、市上的领导和同事都来送行,整个队伍延绵四公里。

大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北汉子,耿直、义气、血性是他们的骨骼。大爹爹一辈子受人爱戴、兢兢业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每当父亲说起大爹爹的事迹我都能感受到父亲那种骨子里渗透出的敬佩与感恩的情怀。

03

牢记嘱托,用一生去传承

母亲常说父亲没福气,一手将自己的弟弟妹妹拉扯大,伴着爷爷奶奶安享了晚年,本该享受儿孙之乐的年纪,自己却因常年井下工作患病离世,不知道父亲一辈子图啥。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了,这也许就是我的父亲,一位朴实敦厚的父亲应有的模样,话不多但用一生教会我责任与担当、感恩与坚守。

一脉相承,我接过父辈们的责任与担当、感恩与坚守,也成为中交二航局六分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未来的路,我将牢记父亲对我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一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9

《不是咱的,一点都不要动》

在今年的廉洁家风建设活动期间,四公司纪委向全体党员干部家属寄送了廉洁家书,动员家属们常吹“廉洁风”、争当“廉内助”。近几日,我也陆续收到了部分家属向四公司纪委反馈的家书感言。当我阅读着一份份党员干部家属的廉洁亲情寄语时,不由得想到了母亲的那句“是咱的,咱们可以拿,不是咱的,一点都不要动”。

我出生在农村,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妹妹刚出生那会,家里又刚盖了房子,窗户玻璃是赊来的,唯一一张父母结婚时的双人床也因为还债被别人拉走了。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是个要强的人,硬是跟着父亲一起种地、打零工、做小生意,还清了所有债务,还供着我和妹妹上学读书。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别人家,就喜欢翻抽屉,总觉得抽屉里藏着许多我没有见过的东西。有一次,母亲带我去串门,蠢蠢欲动的我又悄悄打开了邻居家的抽屉,发现一只按动的圆珠笔,一按就能写字,觉得特别高级,顺手就揣进了袖子里。

回到家后,母亲看我在拿着笔写写画画,一把夺过,正以为要挨揍的时候,她却对我说“是咱的,咱们可以拿,不是咱的,一点都不要动”,然后让我自己去还了回去,到了邻居家,我红着脸放下笔撒腿就跑。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翻过别人家的抽屉。

2023年7月毕业后,我开始在京雄铁路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工作,只身在外工作难免想家,空闲时都会给母亲打个电话,聊聊工作、生活,母亲了解我的工作内容后,还是会多次提醒道“虽然咱只是个小职员,但是还是会经手一些钱和物,是咱的,咱们可以拿,不是咱的,一点都不要动”。在项目部的工作中,我也是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多报每一分钱、不少算每一笔账。

2023年10月,我被调回到四公司监督部工作。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发现母亲的那句话朴素,但依然是我坚持的准则。因为: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必须做到打铁自身硬,工作起来才能更有底气、更加硬气。

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0

《母亲的“迂”》

我的母亲xx,退休前是一名普通的二航职工,从事基层项目后勤工作二十八载,从未贪占公家一分一毫,她自己总是开玩笑说:“我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二航”。

她评价自己并没有那么伟大,二十多年四海为家的闯荡与坚守,在体味其中艰辛时也曾怨过悔过。对于她的工作,甚至我的祖母常责怪她“迂”,说她不懂变通,拘泥保守。

母亲参加工作时才芳龄十八,那时她只身一人来到了二航局武汉十九码头项目。6年后便生下了我,我还未满周岁,她就回到了海南项目上。祖母每当望着嗷嗷待哺的我,就想起独自照顾我的父亲的不容易,夜里常常会偷偷落泪。有一次春节假期刚过完,看着大包小包下面黑瘦背影着急要走的母亲,祖母气不打一处来:“一年到头工作在外,家里老公孩子顾不上,赚不了几个钱还把自己瘦成这样!”

一场尴尬的“团圆饭”

祖母向来心直口快,然而她的“怨”是有原因的。在我没出生时她曾随父亲去工地探望过母亲,90年代初的工地条件并不好,甚至简陋,厕所都是在河边用木头“搭”起来的。刚到工地的那天晚上项目食堂有接待,作为后勤负责人的母亲则一直忙碌到九点才能坐下陪家人吃上饭。这时祖母望着接待餐桌上还有一瓶已开封且仅剩不多的白酒,便让母亲拿来让父亲喝上一口解乏。谁知母亲想都没想便一口拒绝:“妈,没喝完的公家的酒我们都会储存到仓库,待逢年过节时拿出来给无法回家团聚的职工聚餐喝的。”刚说完,祖母当即面露不悦,正要发火时,被父亲拦了下来并宽慰了许久,而一场好不容易盼来的“团圆饭”也在尴尬的气氛中草草结束。

自此祖母便常说母亲“迂”。旧社会的思想让祖母觉得只要不偷不抢,占点公家的小便宜是正常的,所以很不理解母亲的这种“死脑筋”。她总偏执的认为母亲但凡变通点,也不至于会让家人和自己受委屈。

“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我也见识过母亲的“迂”。2002年小学暑假期间,正值江苏淮安大桥项目收尾,我被父亲带到工地上陪伴母亲。当时项目上的同事们基本已调离,交通也没有现在便利,所以项目决定就地处置办公家具和空调等。因数量较大,如果倒卖的话,利润很丰厚。当时,这批家具电器很快就被当地的小贩盯上,并托关系联系上了母亲。对方开出的条件是:只要母亲降低售价,当即会派人将这大批家具收走,并会将利润分给母亲一点,如此一来省时省力,互利互惠。

可谁知道,在母亲这里,“这一套”是行不通的。母亲果断拒绝了对方,并在酷暑炎夏拉着父亲和我把办公家具用拖车拖到镇上进行比价售卖,附近的居民价高者得,母亲的行为被对方也戏称“不可思议与不识抬举”。我还记得她夫妻俩头戴遮阳草帽讨价还价的热烈场景,自己则在一旁吃着冰棍儿把收来的钱紧紧攥在手心。尽管父亲心里清楚,嘴上却也打趣说母亲“傻”,母亲则全然不顾,直到她把收来的款一分不少的交给了项目部财务时,一颗正直、廉洁的种子也种在了我的心里。

对于母亲的“迂”,她仅剩不多的好友纷纷劝她:一个女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利用自己岗位多挣点钱,早点回家相夫教子。而不懂事的我,也曾在少年的叛逆期抵触过、抗议过,面对不理解,母亲仍铿锵有力地坚持着她的“迂”,用来守护自己内心的净土。她常说人穷志不能短,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庭、对得起企业。

“明天你赶紧给我还回去”

真正理解并认可母亲的“迂”,应该是我参加工作以后了。2023年底,我调至xx西海项目公司负责办公室工作,因需采购食堂的菜品,便与项目所处地村里的超市打起了交道。一来二去合作后,彼此也渐渐熟稔了起来。为进一步拉近关系,一次超市老板在给公司送菜时顺手送了我一个玻璃茶杯,同时强调杯子是别人送他的,他不喝茶便用不上。我被精美的玻璃杯深深吸引,迷了心智认为仅仅是个小物件,就默认成了正常的“人情往来”。当晚同母亲视频通话时,我竟还顺手拿起来作了一番炫耀,谁知电话那头的母亲瞬时炸锅了一般。

“我跟你说了多少次,物虽小又不值钱,但拿了就失了底线。明天你赶紧给我还回去!”

我嘴上应允,心里又数落起母亲的“迂”来。但我一向拗不过母亲,第二天还是登门将杯子还了回去。最后事实证明母亲是对的。因后来我不经意间了解到公司附近单位的人员在收受了超市老板的“好意”后,便也只能默默接受了菜品的提价,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就此失守。如今我现在回想起来仍会后怕,毕竟一步走错,步步深渊,廉洁底线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看来,母亲的“迂”实则是处世的大智慧,社会纷杂中的诱惑林林总总,容易使人迷失,学会“迂”一点,未来脚下的路才能走的更直更长。我心中谨记母亲的“迂”,坚信唯有正直清廉才能坦荡走在人世间,追寻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