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精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1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与之前的课标相比,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是新增的板块。
首先,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其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设置:第一层——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3个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在各个学段都要着力去学习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在学段方面的衔接性、进阶性,四个学段的要求也是具有层级性特点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活动任务也应该是层层递进的。
结合我自身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谈我的观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是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全文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解读文本时,我发现首先这篇文章是一篇时政性比较强的悼念文,另外也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议论文。明确了这两点,就要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的生平深入了解,充分感知其生平才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但是关于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事迹以及背景都是远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这是我备课时的困惑,我另寻他径,由结果开始设计教学活动。我反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白求恩同志是个怎样的人?2。白求恩同志作为一位加拿大人,为什么要来给中国人做事情呢?3。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同志怎么评价的呢?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我教学中的主题就是认识白求恩。那么围绕学习主题我可以设置这样几个学习任务:一、学生查阅白求恩的资料。可以是多种方法,读有关白求恩的书籍、看有关白求恩的视频等等。学习任务二:继续查阅白求恩在中国所做的事情,同时记录下来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习任务三:研读毛泽东的文章,找出文章中毛泽东对于白求恩同志是如何评价的?并体会文章的特点。学习任务四:关于白求恩同志的研讨会。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任务为载体的,我们在强调这个任务的时候,学习任务的设置要能够体现学生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也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不论是哪一种学习任务,都最终是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服务,并且凸显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学业质量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新增内容之一。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方面仍然凸显本次课标的衔接性和阶段性。比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方面,四个学段要求层层递进。第一学段尝试认识一些常用汉字,借助汉语拼音拼读汉字,积累认识汉字量1600左右。第二学段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或者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三学段要求能独立识字,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累计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四学段,也就是初中学生的要求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不论从语言文字的认识还是掌握汉字的累积量上都凸显了新课标加强了学段之间的衔接。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前言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儿童少年的成长环境面临新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我们作为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紧紧握住“育人”二字,凸显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功能和价值。之前探讨的是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破旧”变化,那么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是“立新”方面的变化,当然为我们接下来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多指导性建议。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加明确了每一个学段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hTtPs://WWw.WenANdAqUaN.cOM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2
在《2023版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看到的最为欣喜的内容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三个层面、六个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更直观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实践性指导。
如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建议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的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比起旧版课标,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更为细致,更具实操性。就连字词的学习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语文活动来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的情境性可见一斑。
因为在前几年的教学实践性中,我校已经试着开始摸索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路径,所以在这版新课标的六个具体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中,我更多的关注到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
根据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有以下几点想法愿和同仁们分享:
1。课堂上要有集中的时间阅读整本书。由于各个学校学生家庭情况参差不齐,课后阅读活动在家庭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得不到保障,所以各个学校有必要安排专门的阅读课或者课后服务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课本中要求必读的书目尽量都在学校完成阅读,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开展后续的读书活动。
2。保护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落脚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读前激趣、读中设疑、读后分享是最常见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新课标中建议大家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相信这些读书活动定能给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从而让这些孩子们带动更多的孩子们阅读。同时这些具体的读书活动让我们语文教师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非要日复一日地讲解分析课文,丰富的语文实践性活动更能勾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3。合理推荐更优质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实现跨学科阅读,丰富阅读体验。如果以上两点建议能顺利开展的话,相信很多学生已经有能力和愿望阅读更多的整本书,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有较多的阅读资源储备,能够给学生推荐更优质的阅读书目。曾听到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名好书推荐官。
在大语文时代真正到来的时代,愿和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们砥砺前行,探索更多让学生们爱上阅读的“法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3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在解读“课程内容”这个板块时,忽地感觉任务沉重,有些手足无措。因为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而且按照课程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里面提到的“学习任务群”是什么?“三个层面”是怎么提出来的?又有怎样的关系?引起了我的思考。……
对“学习任务群”的解读
“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的“群”。学习任务包括: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学习任务”已经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围绕学习任务,确定内在逻辑关联,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语文实践活动。称之为“群”,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内容的丰富性,更要关注聚合、整合的有机性,要在把握内在关联性上下功夫。依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内在关联可以理解为:文化性质为标准;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为标准。在学习活动中,处理好内在联系,科学、合理的完成学习任务。
对“三个层面”的解读
课程内容中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从这里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学习任务群产生的依据,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构成统一的整体。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指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指向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最终指向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即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学习任务群的三大特点。
学习任务离不开情境,它是从情境中孕育而生的,在情境中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任务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尝试、运用等,最终也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学习任务被分成了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相互联系,最终指向更高的维度,从这里体现出它的综合性。其实学习任务群的三大特点指向语文课程性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整体。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翻开新课标学业质量解读时,感觉平时那么熟悉的学业质量评估此时又如此的陌生。其一,为什么“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整体刻画”怎么解释?其二,如何“描述”,如何“体现”?这么多专业化术语,一下冲击着我的大脑,需要整理一下脑回路……
一、对“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整体刻画”的学习。
学业质量中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学业成就的表现,学习任务群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内涵中指出学业质量反应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亦是相辅相成的。
刻画指的是精细的描摹、塑造,即对学生成就表现的精细描述,这就需要平时细心的观察,认真的分析,研究学情,目标明确,而在刻画之前搭档了整体这又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为对学业成就的描述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从整体到局部、由粗陋到精细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方可相得益彰。
二、对“描述”、“体现”的学习
学业质量中指出“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看到描述让我想到了评价这个词,在教学中,对学业成就表现用的最多的词便是评价。描述和评价有何区别呢?
描述是把这种表现描绘和讲述出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遵循学生的发展,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评价比较客观,生硬。这里说的是体现水平,并非是达到水平,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表现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能按照同一尺度去描述学生的表现,每个学生有自己学业成就的表现,描绘出不同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不同表现,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从而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而达到水平,就是同一尺度下孕生的产物,所有学生是不可能站在同一高度的。
所以,描述和体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们是相偎相依的,都是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4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2023版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于是我的理解就是:学习任务群今后将贯穿我们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的课堂,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我本学期执教七年级。所以就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做尝试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姓名漫谈说语文
任务二:感受语文的魅力
任务三:学习语文的方法
“任务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漫谈自己的姓名由来说说对语文的理解。同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字的音、形、义,并结合三者理解自己的名字,理解家长起名时的用意。主要设计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字字落实,说说自己姓名的由来及取名的内涵及意义
活动二: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所理解的语文
活动三:交流分享,明确语文内涵
“任务二”的设计是课前准备动,希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感受语言文字的乐趣和魅力,下设三个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音趣与字趣的故事
活动二:查阅资料,搜集有关词趣与句趣的故事
活动三、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有趣的对联、篇章或者历史名人趣谈的故事。
“任务三”的设计是想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主要的目的是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下设三个活动:
活动一:结合以上活动,总结你所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活动二:查找资料,学习名家学语文的方法
活动三:交流分享,形成新的认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修改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2023版新课标第五部分“学业质量”部分首先对学业质量内涵作解释,“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课标同时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细细品来,这恰是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换句话说,这也是我们老师心中的教学目标,课堂行动的方向。鉴于本人执教初中语文,故更多关注七到九年级的学业质量目标。课标中共出现42个“能”字,单纯意义理解也就是说有42个具体目标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一一实现,我仅从四个语文实践活动做一梳理。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4个“能”
1、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
2、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3、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地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
4、能根据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二、表达与交流方面——16个“能”
1、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2、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
3、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4、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5、能用多种媒介形式交流沟通;
6、能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准确地表情达意;
7、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
8、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
9、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10、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撰写活动总结;
11、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他人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
12、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3、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
14、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5、能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
16、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三、阅读与鉴赏方面——13个“能”
1、能区分事实与观点;
2、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能利用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4、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5、能区分观点与材料;
6、能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7、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8、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9、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
10、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11、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12、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
13、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四、梳理与探究方面——9个“能”
1、能聚焦文学体验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搜集资料,梳理信息,整理他人的观点与认识,概括提炼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2、能记录探究过程,归纳概括自己的发现,条理清晰地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汇集学习成果;
3、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根据需要策划创意活动,从相关学科材料中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4、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
5、能广泛搜集信息,关注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6、能运用实证性材料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7、能通过梳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8、能有条理的列出提纲,用策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9、通过合作,能综合运用绘画、表演、创作等多种样式,开展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该有什么样的课堂,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到课堂内容的呈现,从作业的布置到课后的评价,42个“能”将作为具体的指导标准,影响着我们的每一节课,确定着我们的行动方向。
盯住目标看,让目标成为引领方向的路标。
盯住问题干,让问题成为催人奋进的“酵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5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通过对课标中“课程内容”部分的研读,有两个词让我感受颇深。其一,整合。其二,过程性评价。
首先来说整合。课标中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课标中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中,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强调了识字与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要注意识字与写字的梳理。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部分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部分,注意整合听说读写。“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部分,强调在不同学段创设时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
语文的教学越来越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方面都是不二选择。这时我就想到新学期开始工作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教材,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尝试新的字词教学的方法,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这需要我们首先掌握教材内容,做到胸中有丘壑,然后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群去实现。加油吧!
最喜欢课标中在文中学习识字与写字,寻字源的学习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字本身就是交流的工具,寻根溯源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例如,黄厚江老师再教《背影》一课,他在给学生读父亲外貌描写的段落时,故意去掉了“黑”、“棉”、“蹒跚”、“向左微倾”这些词语。学生从这类词语中品味到了父亲的形象,感受到了朱自清细腻的情感,也在听中练习了说与读,不露痕迹的重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学字词带动读整篇、品情感,一直是我设想去实现的。其次,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部分。阅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课标中说,“”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自主阅读需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除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外,就是过程性评价起到推进作用。例如,设计书签,写人物小传,设计杂志,出手抄报,演讲,舞台剧,微信的聊天记录、人物简介,评价量表等语文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载体。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学生对于有创造性的动手活动很感兴趣,也会带给你惊喜。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研读了课标中“学业质量”部分,我得到的结论有两点,一是积累,二是外在表现。
“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这是课标中对积累的要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平时交流中能有理有据,出口成章,就在于积累。而我在平时教学中很欠缺这一点。课前的积累—无,课上积累也只限于说一说,听一听,有很多好的材料都如过眼云烟,起不到其该有的作用。
二是外在表现。前段时间听了我校汪萍老师《带上她的眼睛》一课印象深刻。汪老师只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海报。教学步骤是设计海报的背景,C位人选和写标语。她巧妙地把问题转化成了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表达交流的机会和舞台。课标中说“检测学业质量要学会倾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能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精简教学环节才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只注重了显性的质量评估,对于交流与表达重视不够。更多时候是用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更谈不上思维的培养。由于阅读教学指导不到位,学生自己读的问题还没解决,向他人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目标就更达不到了。参加文学体验活动,学生对此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强的活动会很感兴趣,这个台阶一定要给学生搭建。
在课标中我读出了任务,读出了教学方向,更读出了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快乐的投入学习责无旁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6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兼顾知识技能的获取和情感的熏陶升华。
革命文化的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我们身处和谐美好的时代,但革命精神是激励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志存高远,为国效力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对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新课标强调了学习任务群的组织与呈现。在组织学习任务群时,第一层时“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含“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通过由浅入深的任务群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新课标对于学业质量的定义让学生的语文学业成就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由此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也就突破了以往常用的标准化试题的局限,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学有个性的语文,做有个性的阅读者和运用者。我一直觉得的语言文字的生命是读者赋予的,我们采用这种更加注重能力和个人体验运用的学业质量评价方式,是在把学生赋予文字灵魂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喜欢语文并能学有所用。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打破之前教学的习惯性思维,跳出经验的怪圈,放下自己手中和心中标准答案的尺子,把学生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把预设的答案从心头卸下,不要让它成了限制课堂的绳索。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掌握扎实,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品味文学作品,探索发现语言文字的美,是否能生活中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合理运用,是否对语文产生探究心和求知欲,这才是我们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我们教师应当调整心态,不要带着学生一起成为分数的奴隶。
如果把考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会让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充斥课堂,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没有提升,反而消磨了求知欲和对语文的兴趣,成了个没有感情的考试机器,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将新课标中指出的学业质量的标准作为自己的准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7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这部分内容主体,百分之七十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个人觉得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木兰诗》、《诫子书》、《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等经典古诗文,还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愚公移山》等经典古典小说;革命文化,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驿路梨花》,还有八年级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红岩》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朱自清、老舍、郭沫若、史铁生、郑振铎、叶圣陶、陶行知、刘慈欣等人的作品;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内容集中表现为一些实用型应用文体,如新闻、说明文、演讲稿、感谢信、邀请函、倡议书等,主要反映自然、科技、生活等方面;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内容是引导孩子们走进自然、接触科学、拥抱生活的。
围绕这些内容,新课标为语文老师们预设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样三个任务群。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以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为主,并且鼓励语文老师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又有实用性(说明类文体)、文学性(小说、散文、剧本类文体)、思辨性(议论性文体)之分。我的理解是:在学生完成了一定量的语言文字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到阅读与理解、交流与表达的层面上来。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阅读。在这一点上,语文新课标倡导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这部分,任务群的设置,随着学段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相互衔接。不同学段还有相应的教学提示,这为各学段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学业质量,就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在识字写字方面,第一学段(1~2年级)累计认字量1600个,能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8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字量2500,能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字量3000个左右,能硬笔规范、端正、整洁书写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在学习和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在听说读写方面,从第一学段(1~2年级)的注意倾听,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参与讨论,能看图说话,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3~4年级)能转述或者讲述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能阅读常见的图文材料并且初步把握材料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描摹并争取使用标点符号,乐于书面表达,乐于参与读书交流活动,主动阅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和革命英雄故事等叙事类作品,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再到第三学段(5~6年级)能耐心倾听,抓住要点,并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概括说明性文字的主要内容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信息,能用准确的语言清楚地介绍、说明事物或者程序,能独立阅读散文、小说等文学类作品,并能用文字或者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行文思路,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验,能感受到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能与他人分享阅读作品获得的有益启示,能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借助相应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进行朗读,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而第四学段(7~9年级)则是在前三个学段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能阅读说明性文章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把握主要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还能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能广泛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能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能品味精彩段落,能分析作品表现手法,并能在口头或者书面表达中有所借鉴。
在语文活动方面,从第一学段(1~2年级)的主动参与到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乐于参与,再到第三学段(5~6年级)的能积极与他人分享交流,一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的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能够解决问题,甚至可以策划活动。
对于学业质量这部分的内容设置,我觉得无论是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还是学段之间的衔接契合度都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篇8
课程目标指向“学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指向“学生通过学习什么才能达到那个程度”。而学业质量标准则指向“怎样才能知道学生达到了那个程度”。三者相互呼应又一致指向核心素养。
对比课改中的三版语文课标目录,不难发现,课程内容从无到有,从有到独立,从窄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结构化(从主题范畴、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三方面作出明确表述),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
课程内容以三大文化为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文化人的导向;以丰富多样的语文样态为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文学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反映三大文化国内外的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和书面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与呈现方式,建构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但课程内容又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也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现有的统编教材中把课标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正如一些解读课标的学者所言,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
那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呢?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做了词组的拆分: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单篇阅读”到“阅读单元”到“学习单元”的转变,改变碎片化、随意化的弊端,改变碎问碎答,改变灌输式、传授式教学。
首先强调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开启一个单元的探究式学习,且不仅局限于阅读的学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都应在一个单元完整呈现(即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其次,一个单元可以进行多个学习任务群,且这些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有内在的关联性;
第三,一个学习任务“群”必须由一个核心任务和多个子任务构成,方可称之为“群”。
接下来,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初探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践行课程内容。
本单元是关于“演讲词”的活动探究单元,以“理性的声音”为学习主题,以反映英勇无畏革命精神的《最后一次讲演》、反映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映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等演讲作品为载体,进行三个任务群学习: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因为是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所以每个单元都应该进行);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
三个学习任务群不是单独、机械地进行,而是有机融合,交叉进行。核心任务是在“庆祝活动”上发表演讲,在核心任务的驱动下,预完成三个子任务: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首先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对本单元的字词按照类型梳理。如按照词语感情色彩分类,或按照近义词与反义词分类等,并用正楷字或行楷字规范地书写,在班级张贴展示,体会不同的书法美。
其次,进行“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比较阅读三篇演讲词,用表格呈现三篇演讲词的共性特点即一般特点:有针对性(为什么讲、讲给谁听)、观点鲜明(讲了什么)、内容充实(为什么讲)、思路清晰(怎么讲)和个性特点(即演讲风格)。通过模拟演讲,感受不同演讲者的不同演讲风格,体会演讲者身上的革命精神。学习如何调用语言技巧表情达意,与此同时,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从五个维度设计写作评价量表:1。为什么讲?讲给谁听?做到心中有数;2。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3。明确表达观点,思路清晰;4、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5。锤炼语言,增强演讲感染力。从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演讲稿写作。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分赛前(准备阶段:个人准备、分组选拔、推选主持人、撰写串词、安排评委、制定评分细则、设置奖项。设计多种学习活动,注重过程性学习成果和过程性评价);赛中(关注多元评价:演讲语态的评价、演讲稿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赛后(进行“跨学科学习”——聆听《我在北大听演讲》或观看《我是演说家》,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空间,运用多媒体记录并发布本次活动成果)三个阶段。
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语文,在学习任务展示中用语文。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标的标准。在具体学段学业质量描述时,大量使用“能”指向性动词和显性行为动词,清晰准确地为义务段学生“画像”。
在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时,有一个摘录课标、分解课标的环节,其中分解课标需从三个维度进行:学什么(目标)、用什么学(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质量)。三者相互呼应又一致指向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是政策性文件,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方向。在新教材还未颁布时,如何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课标理念,需要一线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