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篇1
不知不觉,我已耕耘教坛八年,历经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更新,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认真阅读学习,有一些粗浅的感悟。
课程实施部分中建议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创设情境主旨是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样便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是学生形成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创设情境所依托的语文学习指向学生研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社会生活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经验指向学生个体独立开展的语文活动。
符合学生的,真实的,流畅的教学情境,必定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我认为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创设情境:
1、情境式导入。学习《壶口瀑布》这篇文景兼美的散文时,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壶口瀑布直播片段,让学生实时直观感受到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这样的学习铺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易于理解文章内容。
2,情境式设问。学习《台阶》一文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拍一组父亲形象的照片,你会抓住父亲的哪些镜头呢?这样的情境式设问,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寻找文中对父亲的细节描写,更好地理解父亲是一位不甘低人一等的父亲形象。Www.WENAnDAQuAN.CoM
3、情境式作业。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如果你穿越千年来到三足鼎立的三国时期,你是刘备之子刘禅,看到这样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臣,会对他说些什么,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这样的情境作业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新课标,用心体会,融入情感,必能获得收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篇2
《2023版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它指出: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下面就四条教学建议,浅谈一下我的认识。
首先,新课标强调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以八下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为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我们可以设定三个任务,基础任务为新闻阅读,进阶任务为新闻采访,表达任务为新闻写作,这三个任务是层层递进的,缺一不可,三个任务各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让学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学习,每一步都是为了下一步做铺垫,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从阅读到采访到写作,在活动探究中升华自己。
其次,新课标强调要体现语文学科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避免割裂、单一的进行每课学习内容的单独规划,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还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
如八下第三单元,我们可以抓住四个字,设定单元学习任务,那就是“情景交融”,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字设定为本单元的主任务,设定完之后,它其实可以从阅读教学贯穿到写作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先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在“情景交融”这个主任务的引导下去设计子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梳理本单元每篇文本里不同的人,不同的景,不同的情,接下来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为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做铺垫。
接下来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景物描写时,可以围绕这四个字,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融情于景。这个例子充分就证明了学习内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层层递进的,我们一定要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
再次,新课标强调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创设学习情境要求教师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例如,九上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我们可以以“喜迎二十大”、“建团100周年”为时代契机,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学生比赛活动当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当中,感受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新课标强调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师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其实,语文本来就是一个图文并茂,声情结合的学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表达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写作训练当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写作APP,如“纸条”,它为中高考作文提供了专题性的分类素材,既及时又高效,可以让学生自主快速的积累素材,再配合每天写阅读感受,这样在日积月累当中,既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篇3
相对于(2023版)课标,(2023版)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将语文作业看成了一种重要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强调“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强调“要精心设计作业”。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作业作为巩固教学的附加题,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利用作业监管学生。作业有其刻板印象——管理、惩戒、训练。
而作业设计与实施,在教学环节较容易被忽视,大部分教师设计和实施作业经常是随想随留,或依托教参,练习册,摘编、集成试卷,实践性作业不足,导致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任务驱动不足,导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易落地;过程性评价缺失,教师无法及时调整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的难度。究其根本,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没有跟上作业设计理念与原则更新发展的步伐。
新课标的落地,“双减”政策的呼吁,将原先搁置在“应试”这一浅滩上的教育之锚拔起,重新抛向全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深海。一场“作业设计的革命”箭待疾射,船待扬帆。
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必将引领语文作业的设计与重构。2023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而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作业的巩固。
作业不是教师的独舞,这需要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关注学情,有意识地进行作业设计创新,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和作业评价中来。教学评一体化下的教学,更需要学生的参与。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书包,把朗读、阅读、写作分门别类的归入自己的电子书包。以单元为一个阶段,每学完一个单元,整理自己的评价量表,自评自测,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优化自己的作业。让知识连线成网,走进深度学习。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质量评价,关注不同思维层级的学生,进行分层作业预设。
暑期过半,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暑期,落实过程性评价作业,让学生的作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借助有趣、有任务驱动的作业真正把语文生活化,感受到语文接地气的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篇4
传统的学业评价,在选拔功能上具有公平的一面,在促使学生夯实基础上有积极作用,然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表现为:
仅凭一张试卷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不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可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评价,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潜力的存在。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是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于是,教学的恶性循环也随之产生,即考什么,教什么。为防止某方面遗漏,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训练来训练去,加重学生负担,孩子苦不堪言。学生完完全全是一台应试的“机器”,很少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掌握评价大权的就是教师,作为学生,总是被动地被评价,无法主动参与评价过程,站在被人评价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热情,个性被压抑,主动学习与探究就更无从谈起。
2023版课标课程评价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评价的功能就发生根本性转变,更要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这相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能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过程性评价”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或师生共同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篇5
在课程目标部分我们具体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应用,并且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也发现核心素养是本次课标的一个重大变化。
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标首先在教学方面提出建议。新课标建议我们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育人的导向。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应该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我们对待学生应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逃脱“以文带文”的窠臼,以文带文是一种很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我们经常关注“文”而忽略“人”。文章是人的产物,我们常说读一本书,仿佛与一个人对话,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这种“对话”的过程,重在教授方法,少在育人方面下功夫。
在教学建议方面,新课标又重申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要求在教学中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其实分为两个维度,首先是科目纵向的整体。课本选篇编排尤其科学性,体现了编者对教师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的梯度和顺序。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阅读经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之前所读选篇和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其次是学段的整体,新课标的全称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故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应是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全局意识,一方面注意学生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衔接,其次注意为高中甚至大学学习奠定好的学习方法,而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终生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要求我们创设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不再赘述。学习情境是我们教学中常提到的一种教学的方法,也是学习的一种思维模式。在包头中考中,开始出现两篇作文,一大一小,大作文体现学生文学素养,小作文创设情境,体现实践性。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不是文学家,没有大块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大多数学生需要灵活地、机智地和随机的创作。何为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创设和生活中相同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实用的教学实践。
如同人的脉搏,课程实施一章便是教学的脉搏,把握住脉搏,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