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1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致敬中国航天追梦星辰大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和美国相继实现宇航员太空飞行。当时毛泽东主席曾感叹说:“我们怎么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多次申请加入这一空间站,但是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但中国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由此开启了“飞天梦”,从“两弹一星”“嫦娥”奔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再到“天问”探火,“神州”系列遨游苍穹。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飞天时刻。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起点之低,所遭遇的困难和阻力之大,短短几十年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之高,给任何一个见证者留下的,都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站在人类工业文明金字塔塔尖的行业”是人们对航空航天领域的美誉。载人航天工程更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敬爱的习爷爷高度重视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多次全流程关注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进展,他还告诉我们:“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队员们,我们可以学习航天科普知识,悄悄播下一颗航天启蒙的种子;还可以在中队里讲一讲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奋斗故事,感受祖国的强盛、科技的飞速发展;更可以探寻航天员背后的故事,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插上航天梦想的翅膀。
队员们,浩瀚宇宙,璀璨星河,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星空的脚步,让我们从坚韧不拔的航天精神汲取营养,致敬筑梦苍穹的每一份坚守,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做追光的人,时刻准备,向着星辰大海出发!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2
《学习航天精神,争做有为青年》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从1956年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为标志,到今年中国航天事业已创建65周年。刚刚过去的4月24日又是我国“第六个航天日”。65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自行设计,走过了一条辉煌之路。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五”载人飞船升空,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太空行走;2023年,神舟十号三位航天员首次开展太空授课;2023年,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组合体完成“绕、落、回”,并成功从月球取回1731克月壤;2023年,“天问一号”在轨道飞行4亿多公里后成功进入环火轨道,并预计于今年的5月中下旬实施火星着陆;4月23日,我国文昌发射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已整装待发。
截止2023年我国载人航天通过6次载人航天飞行;在轨卫星共计300多颗;东风系列导弹从最初的的600公里射程提升到如今的15000公里。我国的航天发展史,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的自强不息,接力奋斗。钱学森,一个彪炳史册的人物。当他在美国得知新中国成立时,他的内心萌发出强烈的回国愿望,他要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但是他的回国道路却是异常艰难。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宁愿将他枪毙,也不能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后钱学森遭到美国的非法拘禁,整整五年历经各种磨难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伊始钱学森便一头扎进军事科学研究,在当时一穷二白、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他怀着科学报国的热忱,历经艰险、饱经坎坷,终于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去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由张译饰演的高远,在公交车上与女朋友相见的那一分多钟的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只是一个眼神便让荧幕前的亿万观众感动到落泪。张译饰演的高远原型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不到35岁投身核事业,整整消失了28年,回到妻子身边时的邓稼先因在实验中被核辐射生命时光仅剩1年,最后一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对妻子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张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月球探测一期二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天眼”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台址,他扛着竹竿翻山越岭,踏遍了贵州大山里所有的洼地,一找就是12年。感动中国称他为“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新华社给予他高度评价:“23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中国天眼”。2023年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自己却永远地离去了。
中国航天人中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平均年龄30多岁,比世界同行的平均年龄年轻15岁,33岁以下的工程师占到全部年龄的66%。长征五号设计师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7岁;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天宫一号”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如年仅26岁已在“天宫一号”担任总体部主管设计师的张伟;33岁担任长征五号01号指挥员的胡旭东;32岁担任“北斗系统”设计师的“北斗女神”徐颖。正是这支勇于奉献的年轻队伍,铸就了中国航天的世纪脊梁!正是这支勇于探索的年轻队伍,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到“天宫”揽胜、“嫦娥”奔月,再到“北斗”指路、“长五”飞天……而今的中国,有的正是国务委员杨洁篪与美国代表谈判时的那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同中国谈话”的底气。而这底气来自我们前仆后继的科学者的奋斗;来源于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英雄的奉献。
同学们,让我们向航天英雄学习,学习航天精神,用奋斗为青春增添亮丽的底色,争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3
大漠戈壁金秋醉,弱水胡杨迎客归。2023年9月17日,在完成既定任务之后,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结束太空飞行踏上回家之路,归来之时,太空还是那片太空,中国人却又一次把一个国家崭新的高度在这里标记——神舟飞船首次快速交会对接,首次进入自己建造的空间站,最长时间的太空驻留,最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这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站在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的时间轴上,我们再回眸中国航天人29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不由得发现,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正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也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中华文明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神舟”与“神州”同音,当火箭升空时的地动山摇之声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航天圆梦的自豪感已经涌动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和航天诗意向着太空之路去披荆斩棘,我们更能“击破万里苍穹”。
干的是惊天动地事,做起了隐姓埋名人,可爱可敬的中国航天人隔了漫漫岁月而来,他们让我们这个国家“手可摘星辰”。新中国72岁生日之际,我们借助卫星从太空观察我们的祖国。由上海、嘉兴到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我们发现了一条中国人熟悉而陌生的脉络,它隐藏着中国百年来日月换新天的秘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轨迹,更是穿越百年的光荣之路,中国航天所擘画出的奋斗历程,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远不止是“星辰大海”。
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同学们,星辰大海,永不止步。脚踏实地、自立自强,以科技引领成长,以创新点亮星河,我们一定能够探寻到更多的宇宙奥秘,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4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你们知道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哪些吗?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时代人物,其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团队——航天天团。
2023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从“两弹一星”到“神舟”载人;从“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天问”探火。65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航天科技工业培养形成了“航天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023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到了2023年10月17日,神舟十三号的一飞冲天,航天发射次数一年内“首次突破40次”。随着神舟十三号完成了不可能的径向对接,使中国航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继北斗卫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壮举。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23年,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曾经的我们创造神话与传说,现在的我们就是神话与传说!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贵在“特别”,也难在“特别”。落实到我们日常的行动上,就要有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品德修养和一流的行动标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学海无垠,梦在追寻。看似永远难以攀登的高度,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坎坷何惧。让我们一起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生命无涯,代代相传。脚踏銶校的同一片土地,自强不息,强校有我,更待何日!
最后,还想跟全体同学做一个动员,第二届全銶文化知识竞赛将于第6周举行初赛,希望同学们弘扬航天精神,努力拼搏,赛出成绩,谢谢各位!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5
弘扬航天精神
勇攀科学高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融合部语文教师李梦嫣,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航天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600多年前,明朝士大夫万户第一次尝试实现飞天壮举,600多年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翻越飞天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障碍,将先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每一次壮丽腾飞,托举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神州十二号”的火焰仿佛还萦于昨日,巨响轰鸣带着国人的梦想步向太空,这一切的一切仍未尘埃落定,“神州十三号”就已经带着前辈的扬尘奔向穹宇。10月16日凌晨,在100多盏聚光灯的照射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灯火之外的暗夜里,隐没着无边无尽的广阔大地。比大地还要广阔的是天空。秋夜星河灿烂,其中最亮的那组“星”,无疑是中国空间站。比天空更加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与梦想——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再征太空,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这是充满勇气的探索,这是携着梦想的远征。
鹰击长空,白虹贯日,我们只能见诸荧屏;神箭洞天,回声轰隆,我们也许觉不出那震动,但我们的内心却同样震撼。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65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创新体系,造就了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人才队伍,积淀传承了深厚的航天精神和文化。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北斗组网和重大装备研发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座新的里程碑,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谱写的一曲曲壮丽凯歌。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一次又一次的遨游太空,我不禁想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航天精神?
责任。唯有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件事,多少年如一日,才能换得神州飞船的顺利升天。“责任”这个词对于我们也许很空洞,但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中国,你们这一株株幼苗便将长成参天大树,“责任”这根接力棒便从上代人的手中递交到你们眼前。从古至今,责任与权利总是并肩并存的,在享受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尽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每个人必需的生存条件,更是航天精神的关键。
团结。唯有团结才能使零零散散的一盘沙变成一个拥有高科技技术的信息团队,一个世界尖端技术的大本营。无论是现在,还是在触手可及的未来,团结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也许你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孤军奋战永远没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威力和智慧。
很多人喜欢把中国比作步履蹒跚、饱经风霜的老人,但我更想把这个崛起的民族比作与我们一样的少年,一样朝气蓬勃、渐渐成熟的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一个人,美好的时光总像花期般弥足珍贵,从含苞,到凋谢,绽放只有一次,年少只有一次,我们无法改变过往,却可以充分地利用少年的时光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精彩绝伦,充实不已;有的人却一辈子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与其在老年时懊悔“黑发不知勤学早”,不如现在就为自己、为祖国从每一件小事起认真努力,为迎接眼前一座座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不久的未来,这个重担便将落到你们的肩上,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6
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的科学老师——__老师,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仰望星空,筑梦航天》。
就在4月24日,我们即将迎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爷爷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已经实现了很多伟大的目标,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逐日,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2023年,我国还建成了天宫空间站,我们的宇航员们化身为“太空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绝伦的“天宫课堂”,演示了多个科学实验并讲解了背后的科学原理。
同学们,人类的航天事业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永远旺盛的好奇心和敢于探索未知的勇气。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会看到无尽深蓝色的天空、稠密的云层和亿万颗闪烁的星星。那么,有没有同学想象过,在那片浩瀚而神秘的星空背后,还有着多少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呢?
作为小学生的你们,可能还很难理解宇宙中那些复杂、深奥的概念。但是,你们可以尝试着去欣赏那些美丽的星星、云彩和流星,去思考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自然之谜。同时,也应该始终保持对科技的敬畏之心,不断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你们也可以成为宇航员、科学家或者其他与航天事业相关的人才,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航天强国是我们的目标,但它需要每个人的付出与努力。在这里,我号召全校的同学们,积极参与五月科技节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为实现伟大的航天梦而不懈努力。
我的发言结束,感谢大家聆听!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7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航天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10月16日凌晨,头顶大漠月色,3名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驶向星海,开启为期半年的太空驻留。火箭托举飞船腾空而去,照亮天穹,这一刻,凝结了探索与勇气、创新与智慧的人类航天事业,无疑是星空下、地球上最为浪漫的一幕。
当天,人民日报发了一条微博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3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三张同一天的号外,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奋进前行。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一代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正在推动中国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从仰望星空到探索星空,需要我们将好奇心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勇气。
翻开人类的发展史,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新能源的充分利用;从古代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现在的相隔千里却近在咫尺的地球村;从古代的风餐露宿、日夜兼行到现在高速快捷的交通工具。人类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得益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无不得益于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所以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就是在为人类发展作贡献,就是在为祖国强大作贡献。
同学们,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都可以有你作出重要贡献的地方。只要你保持思考,保持努力思考,保持具有创新意识的努力思考。
本月学校将组织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相信大家都会自觉投身于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之中,让我们带着航天人的精神,踏着前人的步伐勇敢奔赴,以坚定从容的姿态勇敢拼搏,以坚守不渝的品质,追求卓越的胆魄,叩问心中的苍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4.24中国航天日老师国旗下讲话 篇8
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七年级思政教师__。今天由我给大家带来本周时政述评:
2023年10月31日,第五届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15位中国青年科学家获得百万奖金及科研支持。他们参与拍摄人类首张黑洞照片,研制中国首台液相“分子电影”装置,助力中国实现“量子优越性”……平均年龄仅33岁,他们却均已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起大梁,不断向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
科研精神,薪火相传。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到5G迈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这些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深刻的巨变,不仅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生动写照,更彰显我国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智慧与谋略。
自从1995年5月6日首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这一基本国策成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支点,推动着我国科技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我们就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放在一起统筹部署、集中表达,意义深远。报告专节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立意深远、格局宏大、路径清晰,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大潮、国力竞争大势、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彰显了我们党以更大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决心和气魄,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重要论述是对现代化建设新动能最本质的概括,深刻表明科教、人才、创新是“三位一体”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强关联的“三脚架”,三者互有需求、互有支撑、互为补充、互有带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能实现科教事业的新发展,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