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案大全作文大全800字作文内容页

民俗作文800字

2023-10-29 19:49:04互联网800字作文手机版

民俗作文 篇1

于孟桥

新年闹“狮”

这次的新年注定是不一般的。

拜年之际,偶然在墙上看见几张海报,“舞狮”标题登时让我来了兴致:“此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认为能够驱邪辟鬼,而恰逢春节之季,舞狮助庆必定十分热闹新奇。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阵阵敲锣打鼓声与欢呼声便相互混杂着传入我的耳中。那“咚锵咚锵咚咚锵”的声音在我脑中反复回响,挥之不去,带给我无限惊喜。今日所见竟然是青岛并不常见到的南狮,又称“醒狮”。南狮狮头有些接近传说中年兽的样子,且色彩艳丽,令人眼前一亮。其中的各种活动中,“大头佛”与“采青”等项目可谓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了。

随着一声响亮的“咚”,一红一金两只狮子中间,一个头戴“大头佛”、手里摇着大葵扇的人像喝醉了酒一样“乱入”舞台。他走近那头金狮子,一个翻身竟直接骑了上去,还用扇子轻蔑地拍了拍它的头。那金狮原本还能勉强忍耐,现在见此,哪受得了这样的“羞辱”,顿时“怒发冲冠”“火冒三丈”,开始在场地内狂奔,并使出“河东狮吼”的“大招”,那气势,气吞山河,惊天动地,好比真正的雄狮一样“万‘狮’莫当”。接着,只见他一个“咸鱼翻身”,把“大头佛”摔倒在了地上。看着“大头佛”滑稽的样子,全场人不约而同爆发出笑声,我也想:这个表演果真是新年闹“狮”!

“大头佛”灰溜溜地下台后,才真正到了舞狮的高潮——采青。相传“采青”原先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遂大家对其特别期待。先是红狮子打头阵,率先一跃,整个跳了上梅花桩。它在梅花桩上来回地奔走,一会儿单脚向上一跳,一会儿后退几步,像是个顽皮的孩子。不久,那金狮子也轻轻松松地上来了,与红狮子相遇的时候,它便一侧身,与红狮子擦肩跃过,让观众们连连叫好。两狮越跳越高,是时间采青了。这时,红狮子来到了最高的一根木桩,下蹲,蓄力向上一跳,用大嘴把竹竿上的“青”咬了下来,人群便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hTtPs://WWw.WenANdAqUaN.cOM

一人挑逗,二狮争“青”,真是好一场新年闹“狮”啊!这个新年注定要大闹一场!

民俗作文 篇2

游街的“火龙”

兰黄平

灯火辉煌,月色婵娟一支支油把,高高举起衬着这元宵更加热闹。古镇的人们跟着这只火龙去探寻未来美满的生活去追寻平安与健康。

锣鼓声,鞭炮声在耳边不断响起。家家户户都举着各家的油把前往莲花洲集合,当时才七岁的我牵着妈妈的手在人群中穿梭着生怕赶不到油把队。一支支油把发散出点点光芒映在池塘边,映在星空里,映在人们喜悦的脸上。“咦?怎么停了呢?”爸爸把我驾在他肩上,眺望过去人山人海在仔细看火龙的头在踏火堆呢!一群壮男驾着佛像,从火炭上飞驰而过,那火炭扑腾着星火在火炭旁飞舞着。

佛像从我们身边经过时大家都会朝着佛像拜一拜祈祷新的一年平平喜乐。看着每个人都有油把自己却没有心里蛮不是滋味母亲看见便允许我举上了一会儿。这大大的油把对于年幼的我很难操作,但举一会的油把,享一会的知足让天真无知的我十分的满足。

今年过后,又到了一年的元宵已经15岁的我还是一样对元宵充满着无限,向往与期盼。别说那香气扑鼻的汤圆;还是有趣的猜灯谜;更别说那好玩的剪纸,只有那举油把才能满足我雀跃的心。这次我可不需要牵着妈妈的手驾在爸爸肩上。我可以一人畅游在这“火龙”之中,去遨游去追寻幸福的路。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元宵还有晚会,看着舞台上欢歌笑语手舞足蹈的人,让我这雀跃的心更加兴奋。

结束后,依靠在墙角的油把还未燃尽,熊熊烈火还在燃烧着如同我这雀跃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2023年新冠病毒的来袭打破了我对还有不久即将到来的元宵期盼的心。街上空无一人,没有欢笑声,人们的脸上也没有了喜悦的笑脸,只有无奈。没有了锣鼓鞭炮声只有风呼呼的躁动声。本是繁星满天的天空也已暗沉下来,久久地沉睡着无人唤醒无人知晓。

今早到大街上,突然才发现许多测温的站点也已经撤去,我还愣了一下,呀,原来,春天来了,万物也复苏了!是啊,春天来了,元宵也慢慢朝我们靠近。心中的雀跃的心又开始蹦跳,我默默在心里期盼着再一次与火龙共同游街,让火龙去重新照亮。暗沉的天空,去点亮沉睡的繁星,让人们的脸上重新获得喜悦。

民俗作文 篇3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了最宝贵的国家之精粹,同时也诞生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也同是国粹,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期间,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非常忙碌,院里院外每天进进出出好几趟。这几天,天刚破晓,一大群人就忙活起来了,两个壮汉抬着一口大鼓,后面还跟着一群大人和孩子,还有一些人的身上系着彩色的布条,像扭秧歌,但总是力不从心弄得一个个像滑稽的小丑,但人们不那样说,人们说那是返老还童,非常可爱有趣。他们会挨家挨户去庆贺,到了每户人家,那家人早已准备上烟酒和瓜果,富裕一些的还会给钱。

最令我激动的是晚上的“跑龙”和棒槌火。晚上总是降临得很慢很慢,人们迫不及待全都涌上了街头,小孩子急躁得抓耳挠腮,当村中心钟表上的时针指向“6”的时候,人们沸腾了。一瞬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小孩子在人山人海中拥挤,好不容易挤出来了,却又被观看“跑龙”的另一拨人淹没,如果人们说话,那就要吼着说:“元宵节快乐!”人们又把烟火点燃,天空绽放出斑斓的色彩,落到“龙”的周围,一群小孩子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拿着绚烂的烟火跟在“龙”尾巴的后面。

到了九、十点钟,人们还沉浸在“跑龙”的喜悦中时,一群人悄悄点燃用黄土泥与砖垒成的棒槌火。它高约一米五左右,直径约一米,炉子周围用木棒槌穿出层层圆孔,外形像圆柱体,升起的缕缕炊烟有带有大地气息的泥土味。“跑龙”的休息了,人们没有放弃对棒槌火的热爱,熙熙攘攘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掏出已在口袋里放冷的馒头,迅速地飞奔向棒槌火,摩肩接踵的人们让中间的棒槌火火势更旺,更火热喜庆,喧闹的人们分批簇拥在一起,烤着香喷喷的馒头。当人们咀嚼金黄酥脆的馒头时,感觉格外香甜诱人,热腾腾的馒头向上冒着热气,袅袅炊烟都是幸福的气味。听年过花甲的老人说,吃了这金黄酥脆的馒头可消除灾祸,寓意着一年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一项项不为人知的民俗,传递的是美好期盼;一张张快乐幸福的面孔,是因为多彩的风俗。不管哪一种民风民俗,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故者的怀念。小时候觉得有趣,长大了,才懂得这是不朽的“国粹”。

民俗作文 篇4

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了,孕育了多少富有魅力色彩的民俗文化。那般如同银河般灿烂的文明,传承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体现了现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想往。

而在我身边,也有一个特别有本土气息和名俗风情的文化传统,那就是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都有一种民风情调的文化——“年例”。或许有人听过,或许也有人没有了解,没有关系,就让我带你们进入“年例”的世界了去感受吧。

在我的家乡,同样也会举办“年例”。所谓“年例”,就是一年一次类似于春节的重大日子。但是这并不乏各地风土情调,因为每个不同村庄所依照来主办“年例”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不免有几丝幽美神秘却总是吸引人的气息。我家乡的“年例”主题,据村中的长辈在夜中促膝长谈中才知道,原来家乡的先人们为了在农闲之际和家人朋友团聚,于是便定下主题,也就是立下规矩,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把亲戚朋友请来,团聚在一起。于是乎便成了我家乡的“年例”。但是,各个村庄的“年例”来源是不尽相同的,充满了他们本土的气息。

到了正月十五晚,也就是元宵。在家里人吃完汤圆后,就要开始准备明日的“年例”的活动事项了。首先通知亲戚朋友,也有的时候提早通知。然后就从养的鸡中挑出适合的鸡,准备第二天用来敬奉神灵和招待亲朋好友。接着就要去了解“游神”的路线。所谓“游神”,就是村里的一些大人和小孩有的身披狮子的服装舞动狮子,有的打鼓敲锣,有的则拿着形形色色的旗子,以示神灵到来过你家并带来福气。确定路线后,就要决定第二天杀鸡的时间,从而能在神灵到来之前摆好并端上桌子。

到了第二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在决定的时间里杀好了鸡,摆放在碟子里,并且把桌子摆放在家门前,把鸡放在中央。在桌子上摆放了蒜,葱,糖果,茶,酒等许多好寓意的物品。当“游神”队伍走过时,我们要先放鞭炮,然后他们在桌子前舞着狮子大展旗鼓,场面十分热闹,象征着红红火火。“游神”队伍离开之时,我们要递上红包。

接着亲朋好友纷纷到来,于是便开始了全家团聚的美好的团圆饭。

这就是“年例”,充满了本土浓厚的气息。成为众多民俗文化的闪闪银河中的一颗。

民俗作文 篇5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家乡,不管是柔情似水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的东北,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民俗民风,傣族有泼水节,彝族、白族有火把节。而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它就是具有“千年古县”和“三圣之乡”之称的——汤阴县。

可能大家并没有听说过这座小县城,没关系,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去感受一下我们家乡的乡风乡俗吧!

说起庙会大家都并不陌生,相信每个地方都有新年庙会,而我们家乡每年都会为了纪念岳飞在岳庙街,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在这一天整条街上都会热闹非凡,这么热闹当然不会少了民俗节目,跑帷子、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背阁、抬阁、小车旱船等各种民俗表演活动让你眼花缭乱。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也会携亲伴友走上街头品美食,观赏节目,在充满快乐的节日氛围中感受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

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当属汤阴“帷子舞”。它是活跃在豫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表演,又称经纬舞,家里人都叫它“跑帷子”。听家里老人讲,跑帷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将士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妃长卫女而举办的祭祀活动,这一王室祭祀活动不断发展而演变为模仿排兵布阵的娱乐活动,而后又被发展为宽泛的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

跑帷子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表演者会手持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杆,顶端扎上帷帽,周围挂上五彩缤纷的彩带及铜铃,100名舞者随着鼓声不断变换出百余种阵势,气势磅礴。舞蹈表演时,帷子手踏着鼓点屈膝、微蹲做小步跑,有节奏的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河铜铃就会颤动一下,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舞前“龙头”开道,舞后“凤尾”告终,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不谋而合。2000年以来,汤阴县加大了对帷子舞的保护力度,并且于2008年2月“帷子舞”被河南省政府批准成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便是我家乡具有特色的民俗节目,只是听我讲大家肯定无法感受到它的魅力,如果有时间,希望大家能够走进我的家乡,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民俗作文 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题记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自然而然,不同地区的人们也形成了他们独特专有的民俗。

在我们村里,老一辈人最看重春节和清明节。春节这个词被赋予了无限生机和希望。因此,在正月里,人们又设了一个节目,名为年例。每个村过年例的时间都不同意,有附近的村庄,却大多数会在同一天庆祝。

在当天早晨,人们就显得异常兴奋。年例对于他们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待到亲戚来后,便会进入自家的鸡舍里,挑选一只肥大鲜美的母鸡将其烫熟,拔毛后放置在一个盘子上,用竹篮提着,里面还有酒、立香、苹果等,踏着乡间小道去拜神。

进入神庙,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烟香味。待烟散去后,正坐在神庙中央的是菩萨。他坐在莲花座上,俯视着前来拜见的人们。

父亲先后将鸡、酒、苹果等供品摆出,又仔细地数了数立香的摆放位置,用打火机帮我点燃几根,万分嘱咐我不要摆错数了。

“千万千万要小心,别摆错地方了,每个位置都有其对应相的数量!”

我四顾环视,向父亲确认无误后,才小心翼翼地插上去。一时间,庙里又烟雾缭绕,父亲让我站在供台前,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内心诚恳地向菩萨许愿。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老一辈人在这里许愿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无处不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这并非是迷信,而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

正如春节,过去人们贫穷时,唯有在过年才会愿意将钱花在食物其余的事物上。一家人在过年可以吃一顿好的,买大红灯笼挂门前,换旧门神对联,给小孩买新衣服,放鞭炮,一年内勤俭节约留下来的大部分钱都用在这个节日上。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一种风俗,并一直延续到我们身上,也必将从我们身上继续延续下去。

不单单是家乡过的年例,其他地区也有独自的民俗,但无论形式还是讲究不同,都是前几代人对于安定、和谐、兴旺生活的向往。也许菩萨真的有帮他们,美好生活真的实现了,但在那座神庙中辛勤劳作的人们还未消失,菩萨是他们精神寄托,更是留给后人的指引。

民俗作文 篇7

一弯新月升起了,淡淡的月光,繁星满天,忽明忽暗,夜风吹在脸上凉凉的。传来一股清香,那香,诱人,往东边一瞧,是柚子树传来的香味,那香,在空气中酝酿着,带些青草味,闻后使人头脑醒目……

每逢年三十,便是这香味最浓之时,而这,也是因为那民俗。

每每年三十晚,我们家总要用柚子叶水冲凉,而它,也是有讲究的。1、必用自家种的柚子叶八片;2、必须自己在外摆锅架铁烧水;3、烧火必用荔枝柴;4、荔枝柴必须自己上山拾回来。

想到这,忽然记起来,荔枝柴还没有上山拾,可现在已到傍晚,天色已晚,但凭爸爸的一句话:“这柴,必须去拾,就算再黑也不可以坏了民俗。”于是我就跟爸爸上山拾柴了。

刚入山,那黑漆漆的一片,让我提心吊胆,再加上山上还有许多虫子,爸爸让我在这等,可我担心爸爸,便随爸爸一起上山了,虽然我知道爸爸可以保护我,但心还是乱如麻,背冒一身冷汗。“吱咔”呀!“吓死”我了,不过还算有惊无险,是一个树枝。

很快,我们便走到了山里头,这里面的树叶密密麻麻的,连月光都射不进来,这时,我才感觉到了原来眼前还有一束光,那是手电筒发出来的,这一束光,照亮了黑暗,犹如照亮了整片树林,温暖着我的心。很快,我们便拾够了荔枝柴,便马上赶回了家。

而那一身冷汗,也随着火焰的燃烧而消失。

在家里,妈妈摘下八片柚子叶,而柚子叶:长为爱心形,一片叶子有两个爱心。而八片叶子,寓意为:大吉大利,心心相印。

由于晚上的荔枝柴有点湿,所以要用火热一下后,便可以使用了,那荔枝柴烧出的缕缕炊烟,缓升上空,而那炊烟,承载的是祖祖代代们的爱。

很快,柚子叶,已从青而泛黄,水也开了。月光,繁“星”,为祖先们寻找回家的路。

打了水,回到洗手间里,满是油子叶的清香,沐浴着,迎来新的一年,获得成长,不再为过去而烦恼,只为现在的幸福而骄傲。

一轮新月是一艘小船,承载着我们大大小小的爱,还有传承(无论什么困难,都不得已阻挠。)

淡淡的月光,在繁星的衬托下,更加耀眼,夜风是暖的,而这样的习俗,定会得到传承,永不遗失。

民俗作文 篇8

一岁伊始。畅游于街道的鞭炮硝烟气,热气蹿冒迷人眼的火锅,在推搡里递来推去的红包,连成片的大红色是中国年复一年的“年味”鉴证,亦是最温柔的一脉阳光。

过年的民俗,正是如此温热的深情。长辈对晚辈以“过年好”为桥梁推去的那份红包又附上了浅浅的笑意,孩子们亦以温柔的祝福作为酬答。这一来一去之间,跳动的不只是红色与年意,更是一份一份的深情与关怀。若是素不相识的人递上的一声问候,两份相互的赠礼,便更是有了极大极温存的善意。这种温柔足以打破我们繁忙的日常里为自已筑起的铜墙铁壁,暂时地开心下去,暂时地温柔下去。我们不再是闹市街区的孤独者,人群里的冷清者。打破这冷冷清清,我们仍旧愿意感受世界的拥抱,感受温热的深情。

过年的民俗,亦是一份思念。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答案,是“游子久不至”的等待,是“漂泊得很久了,我要归去了”的返回。我们回的不是家,而是故乡。韩少功写道:只有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过的人,才能算是有故乡。而过年的留白,给了我们一年少有的回归机遇,我们又与故土重逢,满足思念,填补空白。而家乡的亲人们也有了难得与我们的一期一会,那是他们思念的满足。

过年的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接续,又是时代的见证。我们传承着这么多的历史。将红纸在门窗上与百千年的年意重合,在三十的夜里以烟火明亮起下一年枯荣的去处,年年同样的时间家家户户川流走动,问候隐隐又欢喜。一代又一代,接续的是民族的文化,是年这个永远都讲不尽,永远都要续写的故事。同时时代变迁,我们换以微信红包或是视频的问候报着平安与欢喜。今年的春节的仍然特别,新冠疫情仍然是人们的隐忧,许多人做出就地过年的选择,年味里,又是时代的那份责任与坚毅。但转变的是方式,不变是年意与情意。

民俗便是如此,藏在流动的大红色里、藏在门帘上的红纸黑字里。那份一年一会的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温柔点亮我们一年的生活,温暖我们一年的生活。那是人与人,人与民族最恒久温柔的联系。